
月球早期是一个大岩浆球 新研究成果揭秘

月球早期是一个大岩浆球!2月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依据。研究发现,本次采集的玄武岩主体形成于28.23亿年前。通过对比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样品特性,科研人员验证了月球曾存在岩浆洋的假说,表明早期月球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岩浆球。
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
本次研究样品中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
源区特征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且表明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作用可能对月球早期月幔进行了改造。
△嫦娥六号中的玄武岩岩屑
月球岩浆洋假说第一次有了“背面”证据
月球岩浆洋假说最早提出于1970年,是月球起源与演化的一个重要假说。
该假说提出,月球形成之初,曾呈现为全月范围的岩浆海洋。随着岩浆洋冷却结晶,较轻的矿物上浮形成月壳,较重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残余熔体形成月壳和月幔间的克里普物质层。
“我们可以把早期的月球想象成一个大的岩浆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行星科学研究中心车晓超介绍说。
以往对月球正面样品的研究支持这一假说,后期基于月球陨石、遥感观测等的研究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演化不完全一致,月球岩浆洋假说受到质疑。
本次研究中,联合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
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击事件,尤其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
该研究成果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先期研究系列重大成果之一,是国家航天局开展有组织月球样品科学研究的首次实践。后续,国家航天局将继续组织好月球样品科学研究,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探月科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