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虚假摆拍赚了流量岂能一删了之 刻意制造热点话题

访客 2025-02-08 09:17:27 5266
虚假摆拍赚了流量岂能一删了之 刻意制造热点话题摘要: 虚假摆拍赚了流量岂能一删了之。春节期间,一名女生在家人的笑声中醒来,发现长辈们围在床边,相亲对象站在对面。她感到尴尬和无助。视频特意标注了“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直接进房间”等文字。很...

虚假摆拍赚了流量岂能一删了之。春节期间,一名女生在家人的笑声中醒来,发现长辈们围在床边,相亲对象站在对面。她感到尴尬和无助。视频特意标注了“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直接进房间”等文字。

虚假摆拍赚了流量岂能一删了之 刻意制造热点话题

很快,“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的话题冲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引发公众对长辈催婚、相亲对象冒犯隐私的讨论。部分网友质疑真实性。后来,原发博主“鹿酒酒”将该视频标注为“虚拟演绎,仅供娱乐”,并最终下架。截至今年2月7日,“鹿酒酒”的账号总共发布了68个短视频,其中不少内容像段子,只有1月31日发布的视频下方有平台标注“用户尚未标明内容来源,请理性辨别”。目前该账号仍可正常发布视频,博主已将评论设为“仅允许互关朋友评论”。

近年来,虚假摆拍视频频繁出现,引发多次较大舆情。专家认为,这类视频会向公众传递错误信息,破坏社会公信力,可能引发群体对立并放大社会问题,也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干扰正常的社会和行业秩序。需要多方协同治理,加大惩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期多起摆拍视频引起热议后被揭穿。例如,部分自媒体发布摆拍虚假视频,编造“使用支付宝碰一下钱被隔空盗刷”等不实内容。支付宝安全中心回应称,公安机关已依法处理部分造谣者。湖北网红“××努力生活”自称幼年被抛弃,靠捡垃圾为生,迅速吸粉120万,通过直播打赏、带货月入数十万元。经举报,警方核实其家庭完整,养母无精神疾病,视频均为剧本演绎。涉事人员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账号永久封禁。广西钦州某传媒公司策划“外卖员遭顾客辱骂”系列视频,雇佣演员扮演冲突剧情,播放量破亿,策划者王某因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安徽男子刘某自导自演“家暴妻子”视频,引发全网声讨,警方调查发现双方自愿表演,刘某因散布虚假信息、侮辱女性被行政拘留。网红“祁×道”在三亚直播时,雇佣多名女性配合演出“被骚扰”戏码,直播间观众超200万,诱导粉丝打赏,警方查明所谓“骚扰者”均为临时演员,该博主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账号永久封禁。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东方指出,一些博主将虚假摆拍作为引流变现的捷径,旨在迅速吸引公众注意,短期内带来高点击率和流量,进而转化为广告收入和商业合作。这种行为故意制造不同群体情绪对立,导致普通受众极易信以为真,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应予以禁止。

虚假摆拍视频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有力的惩处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介绍,我国对于虚假摆拍视频及虚假信息传播有明确规制,但针对日常虚假摆拍视频不太适用。现行法律法规虽有所约束,但对于跨平台传播虚假新闻,缺乏精准且有力的惩处细则。实际操作中,通常只是简单删帖处理,罚款金额相对收益微不足道,难以形成有效威慑。部分平台对违规账号仅采取短期封禁措施,缺乏有效的经济惩罚和信用惩戒机制。现有法律法规对“虚假摆拍”的定性不够清晰,难以区分“艺术创作”与“恶意造谣”。此外,不同平台对虚假摆拍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存在差异,导致部分主体能够逃脱处罚。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加强对虚假摆拍行为的打击和治理。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自导自演式造假是整治重点之一。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虚构摆拍家庭伦理、情感纠纷等矛盾冲突剧情。多个相关平台也通过与博主签订用户管理规定等方式,对其创作、发布视频行为作出规范。某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创作者需在显著位置或以显著形式明确标注相关视频系演绎,未打标的内容将视情况采取措施。

受访专家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虚假摆拍视频的认定标准、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向公众普及虚假摆拍视频的危害及辨别方法,积极宣传诚信创作的典型案例。传播受众需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判断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在面对夸张、逻辑混乱的视频时保持理性和谨慎,及时举报虚假摆拍视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