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个地区官宣"隐债清零" 化债效果显现

今年以来,已有15个地区发行3780.56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随着“6+4+2”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持续推进,化债效果已有所显现,多个地区宣布隐债清零。
然而,隐性债务显性化后,原有债务本金并未减少。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的城投公司在“退平台”后,短期内仍需地方政府扶持才能维持运营。
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本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表示,化债政策对地方政府“松绑减负”的效果明显,但隐债置换的本质是“以时间换空间”,债务总额并未减少。他认为,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一揽子化债政策带来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释放更多财政资源向民生倾斜,支持投资、消费和科技创新,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后劲,实现从“在化债中发展”到“在发展中化债”的转变。
截至2月14日,共有18个地区披露了6899.19亿元置换债发行计划,其中15个地区已完成发行,规模为3780.56亿元。浙江(含宁波)和陕西两地的置换债券发行额度均超过500亿元。置换债的期限普遍较长,30年期债券数量最多,占比约36%。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6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安排,2024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此外,2024年至2028年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对于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产生的隐性债务2万亿元,按原合同到期时间偿还。
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扣除相关政策支持化解的12万亿元隐性债务外,2028年底之前需地方自身消化的隐债规模仅为2.3万亿元,在2024至2028年五年间完成化解,平均每年消化额约为4600亿元,地方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赵雨晴认为,市场估计城投全口径债务约为60万亿,10万亿资金覆盖了大约全口径债务的1/6。今年发放的2.8万亿资金相当于今年到期的城投债务的17%左右,有助于控制城投的再融资风险,并可能改善城投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
多个地区正逐步实现隐性债务清零,融资成本也得到有效压降。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66.5%,8个旗县隐性债务清零。吉林省全省存量隐性债务降至1000亿元以下,58个县(市、区)隐性债务清零,占全部县(市、区)的82.9%。江苏省徐州在2024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披露:“在全省率先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据华创固收测算,2024年广义地方债务利息规模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主要受城投债务利息规模下降影响。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票面利率分别自2019年的5.44%、3.54%下降至2024年的3.71%、3.05%。结合各年度债务规模进行测算,2024年地方债务年利息支出为37467亿元,较2023年减少2381亿元。
在隐债逐渐化解的背景下,各地城投公司“退平台”也在稳步推进。企业预警通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2月13日,已有48家企业退出融资企业名单。城投公司完成“退平台”后,可以突破新增融资限制,拓展融资渠道。
丁伯康指出,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将建立更市场化、协同化的合作体系。地方财税改革通过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助力城投化债与转型。同时,推动政企关系向市场化、协同化转变,促使城投信用与政府信用逐步脱钩,实现城投信用独立。地方政府将从直接管理和干预中逐步退出,职能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市场监管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城投公司则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制定发展战略,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