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被妈妈骂前后判若两人 爱与陪伴的力量

有人说,一个孩子幸不幸福,看脸就能猜到。养娃如栽花,被爱包围的孩子眼里有光,脸上有笑。而不幸福的孩子总是眉头紧锁、一脸愁容,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
最近全网热议的一个孩子就是如此。爸爸再婚前,她看起来非常瘦小,眼神怯生生的,让人一眼就心疼。爸爸再婚后,她被继母婷姐接到身边抚养。短短几年时间,她的面相完全变了,眼里有光,性格也变得自信大方起来。留言区一条评论获得了上万点赞:“灵魂一旦被爱,血肉便会疯狂生长。”
婷姐和女孩的爸爸曾经谈过几年恋爱,但无疾而终。两人后来各自结婚,并且都在婚内有了两个孩子,几年后又因不同原因离婚。迫于生活压力,各自的两个孩子只能交给老人照顾。直到2020年,婷姐打车时偶遇了开网约车的女孩爸爸,两人才再续前缘。
婷姐第一次见到8岁的继子和6岁的继女时,发现两个孩子的状态都不好,尤其是继女。家里老人重男轻女,小女孩只有又脏又破的衣服,头发里爬满了虱子,甚至光脚走在冰冷的地板上。女孩懂事地多干活,试图讨好大人。这让婷姐决定把孩子接到身边好好抚养。
婷姐对这个四女儿尤为上心,她在抖音里发帖说:“一个后妈的体面,应该是把老公的孩子视为己出,养得漂漂亮亮、穿得干干净净、学习抓得步步高升,品行教得坦坦荡荡。” 她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征得同意后,她给四女儿剃光头发,彻底清理了虱子,还给她买了新衣服,带她出去旅游。晒出四女儿前后的对比照,简直判若两人。
心理学界流传一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照顾和陪伴。尤其是学龄前阶段,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是归属感和安全感。如果小时候没有建立好情感连接,长大后亲子关系很容易出问题。女孩是幸运的,遇到了愿意接纳她、给她安全感的继母婷姐。爱和陪伴,才是打下孩子一生幸福的情感基石。
所有人都知道,继母不好当,关系里会始终存在一些微妙的东西。这方面,婷姐的大原则是把孩子的情绪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她知道四女儿非常敏感,所以从来都不跟别人讲这是她继女。在生活中给予四女儿和亲生女儿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婷姐还舍得花时间陪四女儿一起学舞蹈、小提琴、画画和围棋,鼓励她在家中朗读、演讲,帮她建立自信,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羞涩。每晚临睡前,都会陪她聊天谈心,了解她最近遇到的烦恼。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是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有一次,四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爸爸刚炒好的一盘菜,表情很慌张自责。婷姐却说,“不是什么大事”,马上问孩子,“脚没事吧?” 确定她没有受伤后,婷姐半开玩笑地说“还是要论穿袜子的重要性”。四女儿的情绪马上松弛下来,露出了笑容。婷姐又说,“这下给了爸爸妈妈换新盘子的机会了”。爸爸也补充道,“我早就看这个盘子不顺眼了,早就想换了。” 但四女儿懂事地说,“我不相信你们看这个盘子不顺眼。” 婷姐马上表态,“我看它挺顺眼的,但摔都摔了,有什么办法呢?事已如此,骂你也没用啊,而且你又不是故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人没受伤,什么都不叫事。”
婷姐还知道四女儿很小就帮爷爷奶奶分担家务,照顾哥哥,每次看到女儿习惯性讨好都特别心疼。她经常跟女儿说:“妈妈希望你干活不要这么勤快,要懂得让别人多分担一些,而你也要勇敢做一个‘不懂事’的小朋友。” 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这个原本怯懦讨好的女孩变得自信开朗,犹如同脱胎换骨一般。
看孩子们变得开朗自信后,婷姐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毕竟孩子不可能永远在她的庇护下,早晚有离开家独自生活的那天。她从教他们烹饪美食开始,让他们尽情展示厨艺,忙得不亦乐乎。她邀孩子们来到自己创业的小店打下手,体验生活,从帮忙整理货品、招呼顾客做起,培养他们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她还给孩子们设定零花钱和奖励,制定了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
在婷姐的关爱下,孩子们健康成长,不仅变得自信独立,还学会了互相照顾。即便在父母有事外出时,他们也能通力配合,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的劳动对孩子特别重要,在做劳动的过程中,孩子的感受力、自控力、耐挫力都在悄然提升。每一次为家庭付出中,也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归属感,明白家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呵护。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中提到一个词“不教而善”,她说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是父母的付出和修行。当父母用善良、包容去爱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成长为温暖正直的人。孩子幸福感爆棚的背后,总站着砥砺前行的父母,他们从不强求孩子回报,因为爱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