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了两年的“黄金”生锈了 直播间套路揭秘

直播间里,主播手持一枚金灿灿的吊坠,在镜头前快速翻转:“家人们看好了!足金吊坠,假一赔十!”弹幕疯狂滚动,订单数跳涨。鉴定证书加持、“先鉴后发”的承诺,像一道护身符。许多消费者涌入网购平台,网络场景里,有粉丝群,有深夜里陪伴的卖货主播,消费者在一张张证书、一份份“假一赔三甚至赔十”的承诺里下单。
随之而来的是“一夜消失”的粉丝群、关闭的店铺和耗费精力的维权无门。调查发现,即使是在平台合作背书下的“真证书”,也很难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真黄金。
唐女士在某平台店铺花费近4000元买了一个附有检测报告的18K金手镯(饰品标明重7.66克)。因被回收黄金的店铺拒收,唐女士发现自己购买的18K金手镯并非K金产品。送检后,检测结果为铜锌合金。
王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展示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其花费526元购买的产品为“足金玛瑙吊坠”,包含绳重、含签重的总重量为6.08克。收到货后,她刷到了所购店铺出售的足金饰品在火烧之后并非足金产品的评论,将自己购买的“足金玛瑙吊坠”送至黄金加工门店表示要换金,高温火烧后,饰品变成黑色。
2024年6月30日,央视财经曾报道,记者在一家卖手镯的直播间里通过粉丝群里的链接,花299元购买了一只足金手镯。当主播下播之后,粉丝群即刻解散,订单信息无迹可寻,只剩下支付记录。产品送检后,这款手镯主体材质为铜。
相对仅存在一个夜晚的消失术,有的售假店铺则是为假黄金配上了证书。据新华社2024年3月26日的报道,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网购某“知名品牌”金锁,收到后发现上面完全没有品牌标识和足金字样,商家却回复:“金锁这么小,钢印糊了很正常”。随后,他扫描检测证签上的二维码,却屡屡显示“运行时错误”。
几元钱就可随意定制“珠宝鉴定书”。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24年12月11日的报道,假证书一部分为生拼硬凑的“假证”,证书上的网址、名称或联系电话均为伪造;还有一类是套证,也就是真证书被套用在了假珠宝销售中。商家称,只需提供珠宝的白底照片就可以出证,想要出什么样的检测结论都可以。如果量少,一张证书收费10元,如果量大,每张只要五六元。
针对这类假黄金产品,电商平台出台了各类约束规则。近两年多个电商平台推出了珠宝贵金属类产品的“先鉴后发”机制。例如,某电商平台提出:买家购买带有“先鉴后发”服务标识的商品后,卖家承诺将商品送经符合平台资质要求的鉴定机构鉴定,将符合商品描述的鉴定证书随商品发出,买家收货时可验收。买家收货后发现无证、鉴定资质不符合平台要求、鉴定结果不符等情形,依照本规范发起服务申请的,卖家需要履行相关赔付义务。
另一家电商平台则于2022年推出了由质检基地发货机制,即QIC(质检、发货、仓储一体化中心)。平台要求,“足金首饰(素款)”、“投资贵金属”等类目,每件商品必须送至QIC进行质检,质检通过的,质检机构出具纸质鉴定证书随商品一起发给消费者。整个过程,商家仅负责将货发出,后面的环节由质检基地的仓配服务商和质检机构完成,应该可以杜绝商家证书造假和调包商品的可能。
然而,即使如此严防死守,仍然有消费者买到了假金。罗女士讲述了自己的购物经历,她在某平台店铺花约200元购买了一件18K金饰品(带吊牌0.92克),看到配有质检基地的质检机构出具证书,且显示为AU750(含量75%的黄金,即18K金),此后陆续又从该平台入手13件18K金饰品。两年后的某一天整理时,偶然打开发现居然其中一件吊坠发黑“生锈”了,罗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买到了假货。
假黄金为何能匹配上真证书?一位从事珠宝黄金鉴定工作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说明了其中原因:或许是质检方式的局限性被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质检报告里检测依据提到的GB/T18043,中文标准名称为“首饰贵金属含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以此为依据的检测,质检机构均是采用光谱仪进行检测。光谱仪检测仅限于物体表面,检测深度通常几微米至几十微米。如果不进行破坏性的检测,如剪开或熔化等,仅是检测表面,如果遇到金包银、金包铜、镀金等冒充足金、K金的饰品,其实是检测不出来的。
罗女士把自己的其他饰品拿去检测,在同意进行破坏性检测(剪开饰品)后,果然得到了不同的检测结果。她展示的一份原始检测结论为“金AU750项链”的产品,经重新检测后,检测结论变为“铜合金项链”,并在证书最后注明了“表层含金元素”。
多位消费者展示的该平台质检报告均显示,证书仅标注了检测结论为足金或者K金饰品,未出现提醒检测仅针对表面的字样。这类证书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一家质检机构人士表示,在个人送检的货品中,他们会在合同中约定“仅检测表面”或者经过消费者同意进行部分切口检测,收费相同。而批量送检的销售产品,只能检测表面物质。
在微博黑猫投诉平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均有消费者发出自己买到货不对板的金饰后的维权经历。买到假货如何实现假一赔三或者是商家宣称的假一赔十?消费者王女士在网上买到足金产品后,发现货不对板,想退货时店铺已经将商品全部下架,联系不上商家客服。
有精力的消费者则会在商家关店后,转而寻求购物平台承担起赔偿责任。罗女士在发现购买的金饰品为假后,去联系店铺时却发现店铺已经关店,无奈只能求助于平台客服。平台工作人员最初的态度是,如果真有问题,平台会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为此罗女士甚至按照平台的要求前往质检机构复检所购商品并获得对应证书,这时候平台客服的态度变成了:商家已经关店,消费者需自行联系店铺,平台不能代为赔偿。
有些被发现假金时仍在营业的店铺会选择爽快退货。消费者张女士提供的和商家的聊天截图显示,在将所买足金饰品并非足金的核验结果告知客服后,客服提出商家承担运费“退货退款;经过协商,店铺甚至同意仅退款。同样顺利退货的还有彭女士和钱女士,这些当时正在营业的店铺爽快答应退款,并在回应消费者时表示将返回厂家复检。
在消费者朴素的观念里,买到假货“退一赔三”,法律也是如此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即退还货款并增加赔偿三倍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赔偿。同时,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退款,经营者应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在上文的报道中,消费者遭遇假货时,仍在营业的店铺为继续卖货处理方式基本是退货。针对赔偿问题,有消费者介绍,平台方面表示无权帮助消费者求偿,建议消费者自行与商家联系。退货已是幸运,许多消费者在发现假货时,购物的店铺已经下架产品、关店,甚至有消费者发现平台显示的店铺工商信息也是虚假的,销售者的失联使得维权陷入僵局。
承责的主体首先是商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消费者在平台买到假货,平台需要承担多种责任,其中包括在法律特殊规定之下,承担连带责任。一种情况是,店铺失联、跑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若不能提供销售者或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可要求平台赔偿。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第二种,平台包庇或应知而未知的侵害消费者的行为。根据《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明知或应知销售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第三种,未尽审核义务。《电子商务法》还规定,对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的资质资格未尽到审核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回到消费者买到假黄金的案例,朱巍表示,如果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找得到销售者由销售者承担责任;如果消费者发现,在平台注册的商家信息是虚假的,平台就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买到假货后如何具体维权,上海央法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周凯表示,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明确赋予消费者主张“假一赔三”的权利。对于有些商家在直播间说“假一赔十”,周凯则表示,若商家在交易中承诺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条和《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10条,该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消费者可根据商家的承诺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