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打破刻板印象的勇者

访客 2025-03-31 14:34:28 5083
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打破刻板印象的勇者摘要: 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打破刻板印象的勇者。吴艳妮的举止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或许是因为像她这样的运动员并不多见。人们总是强调运动员需要有一颗“大心脏”,而27岁的吴艳妮在赛场内...

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打破刻板印象的勇者。吴艳妮的举止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或许是因为像她这样的运动员并不多见。人们总是强调运动员需要有一颗“大心脏”,而27岁的吴艳妮在赛场内外和一次次争论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培养这种心态的是那些不太喜欢她的人们。

老被骂的吴艳妮,还没赢够 打破刻板印象的勇者

吴艳妮的成绩再次刷新了纪录,她在2025年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女子60米栏半决赛中跑出8秒01的成绩,打破了尘封11年的全国纪录,成为该项目亚洲历史第四好成绩。四天后,世界田联公布最新一期世界排名,吴艳妮重返亚洲第一。然而,她的新闻话题依旧充满争议:#吴艳妮放话全运冠军必须拿下##吴艳妮说我失去的一定要拿回来#。

尽管成绩是新的,争议依然存在。唯成绩论者反复质疑她的抢跑行为,道德卫士则批评她的眼线、着装和夸张的动作。评论区里,讨厌她的人不断展示过往的“黑料”。许多人期望运动员在赛道上勇猛,在赛场外谦逊,这更符合传统的道德形象。然而,随着吴艳妮数年如一日地我行我素,一些不喜欢她的人愈发愤怒,一些路人却开始重新审视这场争论。

公众对运动员形象的期待往往是片面的,这一点在吴艳妮身上尤为明显。大众语境里,存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一方面,她是惊艳cos阿丽塔的新一代运动员,为女性积极发声;另一方面,她被批评为成绩起伏不定,过度表演,迷失于流量。

当吴艳妮在南京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60米栏比赛以8秒01刷新全国纪录时,舆论又达到高点。但如果下一次成绩不佳,批评声会更加猛烈。学会以更健康、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个运动员或一个人,或许可以从少一些大惊小怪开始。

对运动员来说,成绩依然是最重要的标尺。目前女子跨栏项目的话语权仍由美国等传统短跑强国掌握。2024年,女子室外100米栏成绩前十都跑到12秒40之内,而同年跑出12秒74个人最好成绩的吴艳妮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给吴艳妮或其他运动员一个合理的预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如何谈论她。

吴艳妮的短期目标是维持亚洲一流,破室外跨栏全国纪录,冲击顶尖尚需时日。无论是取得巴黎奥运资格、破全国纪录,还是亚运会抢跑、在两站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垫底,都是她正常发挥的范围。不一定要达到刘翔的高度才有资格做自己,但如果能达到刘翔的高度,能更好更完整地表达自己。

吴艳妮有拒绝被称为“网红运动员”的底气,她通过更好的成绩让这份底气更充足。比如,会跨栏和会画眼线并不矛盾,做一套张扬的出场pose和跑出好成绩也不矛盾。她寻求身心解放的标志是“战斗”和“天使”可以共存。

运动员与营销之间从来不是矛盾关系。在当代的注意力经济中,沉默等于消失。吴艳妮在运动场之外接代言、拍杂志、玩Cosplay,本质上与谷爱凌晒念书日常、苏炳添开健身课的选择并无区别。提升运动成绩的同时,将竞技价值合理折现为社会影响力,本就是职业体育的进化逻辑。

在积极运营自身形象这条路上,吴艳妮走得并不容易。作为当下中国女子运动员中最出挑的人,她必然会遭受最多的压力。舆论在成绩与形象对比下的“双标”现象也格外明显。如果吴艳妮相貌平平,人们可能会夸她专注纯粹;但她偏偏颜值与实力兼具,这让一些人陷入认知混乱。

她要站在风口浪尖去验证如何做到某种平衡,让大部分人接受新一代运动员的追求,既不像前辈们那样将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像纯粹的网红那般沉迷流量带来的幻觉。吴艳妮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她不谦虚,也不藏着掖着,几乎每一步都正踩在刻板印象之外,这需要不常见的勇气。

传统体育叙事中,运动员总是以刻苦和质朴著称,要么是伤痕累累的悲情英雄,要么是面目模糊的奖牌机器。公共评论里有三种常见的心态:好看即正义、取得成就就是正义、和我站在一边就是正义。与其中某一点不符都可能招致批评。吴艳妮对着镜头喊“别定义我”、在抢跑争议中坚持申诉、在写真风波里回怼“记得加美颜”、在整容质疑前坦承“刚割了双眼皮”时,这种不合作的姿态触碰了某些人的控制权焦虑。

近些年,吴艳妮接受采访时力求用大方坦诚的姿态陈述自己,对外发声的尺度越来越成熟。就像她在微博发的一句话,“人生每一刻都可能是自己的25号底片”时,她的价值不仅在于是否突破12秒64全国纪录,更因为她证明了运动员可以是流动的、矛盾的、未被规训的生命体。

实际上,女性运动员在展现自身形象时往往需要更加小心。郑钦文拍广告时被修得更白皙柔美,失去标志性的力量感和自然。王霜、巩立姣和潘晓婷等出色的女性运动员也不止一次被追问婚姻状况。当吴艳妮的肯豆风写真引发争议时,她的回应策略都是先提成绩,再聊其他。把实力放到第一位是一种正确的叙事策略,如她所说,“成绩会替我发言。”

吴艳妮的争议映出了公众对体育精神的单薄想象。当社会还在争论运动员该不该有如此野心和表达欲时,她试图一步步跨越刻板印象的栏架,拓宽对运动员的评判维度。公众的讨论品质和体育启蒙或许始于不再追问“吴艳妮究竟算不算好运动员”,而是反思为何直到今天仍要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标尺去丈量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人。

不妨让她这么张扬下去,让时间给我们新的议题和答案。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吴艳妮,是很多个吴艳妮,是很多个能够勇敢做自己的人,来撬动许多人心里那座成见的大山。欣赏一个运动员的探索野心,本质上也是在鼓励一种可能性:不只是给吴艳妮,也给我们自己。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