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群”的王宝强,打响反击第一枪 用成就证明自己

16年前,段奕宏谈到与王宝强在《士兵突击》中的对手戏时说,王宝强一直保持淳朴状态,让其他演员不好意思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后来他发现,王宝强并不是不接招,而是他根本接不住。但他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演,最终把科班出身的演员们都整不会了。拍着拍着,但凡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都提醒要小心宝强,这家伙太厉害了。这就像乱拳打死老师傅。
十多年过去了,没有表演章法的王宝强有了章法,但依旧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被评金扫帚奖,别人不领,他却领了。别人骂评委乱评,他却向观众道歉。身处名利场,别人争番夺位,他却淡然处之。从星光大赏到华表奖,他不是坐在最边上就是跟年轻演员坐一排,粉丝不爽把主办方挨个骂一遍,他自己却毫不在意。
作为百亿影帝加导演,论资排辈轮不到他,重要奖项也轮不上他。有人说他被主流抛弃,有人劝他争一争闹一闹抢个番位。显然,王宝强并不合群。但正如段奕宏所说,他不接招,却让你无地自容。这句话恰恰涵盖了王宝强的职业态度:在不合群中,开辟属于自己的路。
王宝强出身贫苦却有个演员梦,别人嘲他异想天开,他不以为然。8岁那年他只身离家去少林寺,6年后北漂当群演。做群演的日子,住过地下室,睡过公园长椅,无戏可拍时工地搬砖做清洁工。最困难的时候,10块钱撑半个月,实在揭不开锅才向家人借200块钱。父亲四处借钱寄来三百块与一封信,看着这封写满担忧与牵挂的信,他哭得眼睛红肿,暗暗发誓:不混出个模样绝不回去。
面对否认,他不认命,而是继续卖命。19岁时在《巴士警探》中作替身,需要从2米梯子摔水泥地,别人都假摔,他却真摔,直至鲜血浸透袖子。拍摄《盲井》时,百米矿井有坍塌风险,演员们纷纷害怕辞演,他却因获得表演机会而欣喜。好在矿井没塌,一年后冯小刚找到了他,并把《天下无贼》傻根一角交给他。戏中,拍到抽血镜头时,别人都做做样子,他却真抽致胳膊乌青肿胀。
虽然一炮走红,但被嘲只能演傻根。他不服,开始尝试不同风格。21岁饰演盲人,为演出靠听力破译密码的天才阿炳,他苦练两月练到耳朵会动。22岁饰演军人,大字不识几个的他每天字典不离身,把许三多精神发挥到极致。不仅演电视,他还演电影。26岁一部《人在囧途》成功打开喜剧赛道,两年后的《人在囧途之泰囧》直接刷新华语电影票房纪录,成为首部突破10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五年后一部《唐人街探案》开启他长达十年的喜剧霸屏,硬是将唐探系列拍成最成功的国产喜剧电影IP。
27岁在《Hello!树先生》中挑战精神病角色闯入文艺片赛道,不抽烟的他却把抽烟镜头演进了北影教材。这一次,他征服的不仅仅是观众,还有当年与他演对手戏演到方寸大乱的“戏妖”段奕宏。有人又说他只适合扮演别人,他也不反驳。而是在30岁那年开始录综艺,前有《奔跑吧!兄弟》,后有《真正男子汉》,全都是现象级大爆款。这一次,他演自己。
33岁解锁导演新身份,执导首部影片《大闹天竺》,随着口碑惨败被嘲没文化拍不出好电影。他反思,他道歉,他亲自领取金扫帚奖,但脚步从未停止。六年后,他带着第二部影片《八角笼中》强势归来,22.07亿票房震惊所有人。如今,41岁的他成为首个票房破200亿的80后男主演。
一路不被看好,一路用实绩证明,他好像从未在成功规则之内,却又像个bug一样总能用自己的“偏方”成功。他是不合群,因为他一直超群。这个过程中,别人再如何“戏精”,他都不接招,而是保持自己的节奏,用成绩反击,直至对方无地自容。他曾说,哪怕再多人使劲踩我,也踩不死我。事实证明,他没吹牛皮。
就像他的第二个“孩子”《八角笼中》,没人投资,他就自己借钱贷款,没钱请歌手,他就去求刘若英,全力托举到上映。没人看好他,可偏偏他最争气。电影电视双开花,商业艺术双丰收,要文艺有文艺,要票房有票房,要口碑有口碑,要国民度有国民度。放眼整个华语影视圈,又有几个演员做到这个程度?如此实绩却没拿大奖,连颁奖晚会的第一排都坐不上,有人为他感到遗憾,有人替他鸣不平,有人劝他争一争。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压根就不在意这些名与利?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比名利更重要的,是服务好观众的真诚。而真诚,永远是主流。在这个势力的名利场,不被认可也好,没有奖杯也罢,专注做好自己才是最好的反击。不随波逐流,而是把自己做成主流的王宝强,用行动打响反击名利第一枪,用成就证明,什么排位,什么奖杯,不过浮云,口碑才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