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今天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一位建筑师的非凡人生

访客 2025-04-01 18:31:23 4005
今天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一位建筑师的非凡人生摘要: 今天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一位建筑师的非凡人生。4月1日,又是一年的“人间四月天”。2025年4月1日是建筑师林徽因逝世70周年的日子。多年来,这位被冠以“民国美女”“才女”之名...

今天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一位建筑师的非凡人生。4月1日,又是一年的“人间四月天”。2025年4月1日是建筑师林徽因逝世70周年的日子。多年来,这位被冠以“民国美女”“才女”之名的女性,在世人眼中是“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是一段段浪漫故事的主人公。

今天林徽因逝世70周年:纪念一位建筑师的非凡人生

直到去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授给林徽因迟到100年的建筑学学士学位,向世界宣告: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师。一百多年前,林徽因远赴美国留学,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她选择了美术系,但她选修了几乎所有建筑系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梳理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但她从未改变自己的选择。

林徽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应县木塔、佛光寺大殿等许多珍贵古建筑,都因她与丈夫及其所在的营造学社的努力而被铭记。建国后,林徽因还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在今天,我们继续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林徽因——她以清醒的独立精神超越原生家庭的桎梏,在动荡年代坚守妻子与母亲的责任,并以纯粹的信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

林徽因的一生,超越了无数苦难,终于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她的母亲何雪媛急躁、喜怒无常,总是干涉、挑剔林徽因的日常生活。林徽因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擅家务,嫁进林家后不受丈夫公婆喜爱。林徽因从小不受宠爱,很早就拼命学习,希望能让父亲注意到自己,承担了超乎她年龄所应承受的半个“长子”之责。1925年12月24日,父亲林长民遇难,这让林徽因一夜之间长大,她更加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从此她是需要对弟弟妹妹援手的大姐,也是需要对母亲尽责的长女。在美国留学期间,林徽因改掉了在北京被惯坏的毛病,从理想主义阶段走向现实主义阶段。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常被视为“才子佳人”的典范,但鲜少有人提及她在婚姻中的付出。林徽因不仅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日常事务,还要相夫教子,奉养老人,打理家族亲戚之间的往来关系。即使在流亡中,林徽因依旧尽力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在四川李庄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林徽因不得不放下热爱的文学创作,将全部精力放在家务事上,全力以赴支撑这个家。尽管如此,她依然见缝插针地完成了大量工作,翻阅典籍,查找资料,为研究中国古建筑阅读了大量汉代历史,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关注世界建筑界的新发展,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文章,筹划战争结束后祖国的建设。

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从未停留在喊口号上。在美国留学时,她接受报纸采访时表示要带回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保护中国独特的原创艺术。林徽因跨出国门最大的收获在于她在学习西方建筑体系的同时,认识到了中国建筑文明与研究体系的缺失及其重要性,从此开启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硕果累累的道路。1937年,她与梁思成发现唐代木构佛光寺,力证中华建筑文明的绵延,此举不仅是对学术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尽管战争爆发,他们依然坚守在中国营造学社的阵地上,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林徽因的信仰朴素而炽热,在清华建筑系的课堂上,她告诉学生,“建筑是民族精神的容器”,在战火中保护古建时,她坚信“文化的根脉不灭,民族便有重生之力”。这种信仰成为她毕生的坚持。林徽因去世后,这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的觉醒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