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 寒食上巳共促演变

访客 2025-04-04 09:18:21 1102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 寒食上巳共促演变摘要: 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清明时节,人们外出踏青,品尝青团等美食,通过各种习俗表达对这个节日的重视。清明作为节气很早就...

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清明时节,人们外出踏青,品尝青团等美食,通过各种习俗表达对这个节日的重视。

清明如何从节气变成节日 寒食上巳共促演变

清明作为节气很早就被确定,其确立与天象有关。古代文献记载显示,早在商周时期,节气就已经是一种时间单位。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出现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物候参考标准,比如清明三候包括“桐始华”、“虹始见”等。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何时从节气转变为节日?这要提到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曾是古代的重要节日,后来日期发生变化,挪到了春季,时间上接近清明。寒食节通常长达三天以上,使得清明节气日正好处于其节期内。因此,许多寒食节活动如祭祀、踏青、荡秋千等在清明举行,逐渐改变了清明节气的性质,促使其向节日演变。大约在唐代,清明逐渐成为一个节日。

唐代时,另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发展到鼎盛。不过,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式微,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活动被并入了清明节。清明原本是个节气,但“清明”二字比上巳、寒食更具有春天的意象,更像是春天节日的名称,所以人们选择使用“清明”。古代清明节还会放假。

扫墓祭祖并不是古人唯一的清明节活动,更重要的或许是扫墓之后的习俗,即踏青。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录了当时人们倾城而出、笙歌鼎沸的踏青游玩盛况。春天的节日往往都是开放性的,很多习俗引导人们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这些娱乐活动包括蹴鞠、荡秋千、拔河等,既能强身健体又颇具趣味。

踏青历史悠久,上巳节有一项习俗叫“祓禊”,据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于上巳日在水边祭祀沐浴,并伴有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由于上巳与清明时间相近,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融合了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每年清明节前后,青团畅销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各种口味的青团颇受人们青睐。古时人们做青团用于祭祀,但在漫长的岁月里,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逐渐弱化,变成了一道时令小吃。除了青团,还有子推燕、石头饼之类。由于地方性差异,南方还有茧圆子、清明粽等。

清明节处在春季,此时天朗气清,柳树泛出新绿,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插柳、戴柳、射柳等都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柳树生命力极强,插柳象征着对子嗣绵长的美好祈愿;人们认为柳枝可以辟邪,于是便插柳于户、戴柳于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象征着对美好年华和生命的珍惜。

古人创造的节气或节日,很多都是知识或价值观念的传递媒介,如清明祭祖及一些游戏,实际上是与天、地、人的交流活动,告诉人们要感恩先辈、拥抱自然。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