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中国企业正加速落地 跨国车企重仓投入

今年,多款经典合资燃油车如马自达6、福克斯、两厢思域、奔驰A级等宣布正式停售。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油电转换”的关键时刻,此前依靠燃油车占据市场的跨国车企面临转型压力。“挑战、转型、融入、竞争”成为2025年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关键词。
即将在4月下旬举办的上海车展上,跨国车企将展示近年来转型投资的成果。这些企业一边巩固燃油车市场,一边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加大电动化和智能化布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是跨国车企探索转型的重要试验田。宝马、奔驰、大众、别克等汽车巨头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投资倾向,表明他们看好中国市场的韧性。跨国车企的新车型智能化研发已经实现本地化。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市场的变化正在重塑跨国车企的竞争规则。部分转型缓慢的企业面临考验,但也有不少企业通过积极部署取得了新进展。例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均表示,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与全球创新引擎。两家公司宣布在华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大众汽车集团也多次提及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在过去几年间在中国市场投资了巨额资金。
中国正从单纯的消费市场转变为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全球供应链枢纽。不仅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不断布局。法雷奥将其全球软件技术中心和最大研发中心落户中国,通过三次扩建增产,展示了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从制造到研发,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重要策源地,改变了跨国车企以往的“单向输出”模式。例如,法雷奥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已反向输出至欧洲和美国。宝马在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新世代车型将于2026年在沈阳投产,采用先进技术并反向输出至欧洲工厂。大众集团在中国建立智能网联研发中心,与小鹏合作开发电动车型,进一步推动全球电动化转型。奔驰北京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也开始改变全球技术流向,为中国用户偏好开发的MBUX系统逐渐应用于全球奔驰车型。
面对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压力,跨国车企及其合资公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分化。数据显示,一些企业在新能源销量增长的同时,燃油车份额下滑。为扭转颓势,丰田采取“技术储备+本土化生产”策略,建设氢能研发中心,并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电动车型。宝马、奔驰、日产等则分别与华为、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基于鸿蒙系统开发智能座舱,并利用通义大模型优化语音交互。
业内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跨国企业若想在此立足,必须完成从战略定位到运营机制的全方位转型。提升创新速度与市场反应效率是关键,同时需赋予中国团队更大决策权,建立更灵活的本地化研发体系,缩短从市场洞察到落地执行的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