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界为何反对美对华船只征收停靠费 保护主义引发争议

业界为何反对美对华船只征收停靠费 保护主义引发争议!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行业进行301调查的最终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所有在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只征收港口费用。这项政策将在当年10月中旬开始实施,分为两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根据船只吨位或集装箱数量收费;第二阶段则限制外国船只运输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
消息传出后,全球航运业反应强烈,中美贸易关系再次紧张。这一决定反映了美国对中国造船业快速崛起的担忧。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1999年的5%飙升至2025年的50%以上,而美国仅占0.1%。美国声称中国政府通过补贴和国有企业支持挤压了国际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但这种指控缺乏事实依据,忽略了中国造船业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取得的优势。
美国此次政策调整背后存在矛盾。最初计划对每艘中国船只单次收取高达150万美元的费用,但在业界强烈反对下,改为按吨位收费,并给予180天缓冲期。这种妥协反映了美国国内行业对供应链断裂的担忧,也暴露了其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对此,我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到底。
英国《卫报》指出,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无法重振本国造船业,反而可能进一步扰乱全球贸易秩序。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公告,新规则采取了一种逐步加压的方式。第一阶段自2025年10月14日起生效,对中国船东及运营商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未来三年每年递增30美元,到2028年达到140美元/吨。对于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其他国家运营商,费用从18美元/吨或120美元/集装箱起步,同样逐年递增。第二阶段从2028年开始,将限制外国船只运输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要求在22年内将美国建造和运营的船只比例提升至15%。
尽管美方宣称这是为了“重振美国造船业”,但实际上存在诸多漏洞。例如,空载船舶以及订购美国建造船舶的船东可以豁免费用,但美国造船业产能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全球运力最大的中远海运为例,其船队完全由中国建造,每年停靠美国港口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地中海航运、马士基等国际巨头也因大量使用中国船舶而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最初计划对每艘中国船只单次征收150万美元费用,甚至包括未来订购中国船舶的运营商。但在300多个贸易团体的反对下,USTR不得不放弃这一极端方案。这种妥协并未消除业界的担忧。彭博社评论称,美国的新规本质上是一种“变相关税”,将推高全球海运成本,破坏供应链稳定。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关税和港口费将推高美国通胀,增加经济衰退风险,使美联储在控制通胀与保障就业之间陷入困境。
面对美国这次不合理的政策,我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强硬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4月18日的发言中直指问题核心,他表示,美国的政策将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加剧美国自身的通胀问题。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占据了美国大部分市场份额,上海振华的岸桥设备服务于全球300多个港口。美方对装卸设备加征100%关税的决定实际上是在动摇现代航运业的基础。
中方的应对策略主要从三个层面构建防御体系。一是巩固“一带一路”航运网络,深化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战略支点的合作。二是加速国产LNG船技术突破,沪东中华造船厂目前手持订单已达65艘,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38%。三是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航运条款落地,在东盟-中日韩自贸区内构建去美国化的物流通道。这些措施没有直接对抗美国,而是从根本上削弱美国航运霸权的基础。
目前,造船市场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业内分析显示,日本今治造船、韩国现代重工在2025年的新接订单同比下滑23%,而中国船舶集团同期订单增长14%,印证了徐凯教授的观点:市场规律终将战胜保护主义。这种产业实力的此消彼长,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美国对华港口费政策体现了其保护主义倾向,试图通过政治手段遏制中国造船业的市场优势。然而,这一政策不仅无法解决美国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根本问题,还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损害自身经济利益。中国的应对策略清晰明确,展现出大国智慧,以开放合作应对单边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巩固全球贸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