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媒体评:困在偏见里 逆全球化怪风

访客 2025-04-27 14:39:23 5271
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媒体评:困在偏见里 逆全球化怪风摘要: 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媒体评:困在偏见里 逆全球化怪风!在商业领域,董明珠一直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她以“铁娘子”的形象带领格力电器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近日她在格力股东...

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媒体评:困在偏见里 逆全球化怪风!在商业领域,董明珠一直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她以“铁娘子”的形象带领格力电器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近日她在格力股东大会上发表的“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

董明珠称“绝不用海归”,媒体评:困在偏见里 逆全球化怪风

4月22日下午3点半,格力电器在珠海的碳化硅芯片工厂召开了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换届选举议案和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预案。会议中,年逾七旬的董明珠用略带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表示:“绝不用海归派,里面藏着不少间谍。”这番话让人感到震惊,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间谍”这个词竟然成为千亿级上市公司掌门人的决策依据。

全球化已深入每个角落,各国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海归人才作为连接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和理念的重要桥梁,本应是企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许多海归带着前沿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回国,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活力,推动着中国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从互联网巨头的技术研发团队到金融领域的专业分析人士,再到医疗行业的科研专家,海归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董明珠断言“绝不用海归派”,这种观点是对常识的漠视。她的片面且极端的观点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才多元化和包容性价值观格格不入,也暴露了她对当今商业世界运行逻辑的狭隘理解。

曾经带领中国制造征服全球空调市场的女强人,正在用偏见筑起封闭的堡垒。将海外留学归国工作与间谍活动等同,如同把外科手术刀看作凶器般荒谬。这种言论不仅给数万海外求学者贴上了原罪标签,还忽视了海归们在全球化分工中的贡献。格力在海外的成功,离不开那些精通国际规则的海归们的帮助。如今,当格力需要向高端制造突围时,却要将这些人才隔绝在外,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令人费解。

站在股东大会演讲台上的董明珠,她的光环正在渐渐褪色。年轻人听到“间谍派”的指控时低头沉默,这不是职场礼仪,而是思想棱角被磨平的前兆。公司OA系统里“董事长指示”成为高频词,这对格力研究院那些曾在海外学成归来研究流体力学、调试算法的工程师们来说,理性火焰是否会逐渐黯淡?

近年来,格力的战略决策系统正逐渐异变为个人意志的独白剧场。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必须是我”的强硬命令,到将线下专卖店转型为“董明珠健康家”的匪夷所思,再到此次股东大会对现代人才体系的彻底否定,这些行为显示出权力运行曲线的扭曲。2021年“双十一”期间,格力突然宣布直播销售额突破500亿,这一畸高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值得怀疑。

格力的企业使命是“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个愿景充满开放气质,“世界”不是假想敌,而是竞技场。真正的商业智慧应当如岭南先贤容闳当年推动幼童留美时的胸怀:既要让子弟出洋学技艺,更要以自信姿态参与全球对话。

企业家精神在个人崇拜中退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总结的伟大企业基因——保存核心,刺激进步——在如今的格力正呈现出镜像扭曲。核心技术停滞之时,对企业家个人形象的包装却愈发浓墨重彩。这种个人IP与企业深度捆绑的模式短期内能提振市场信心,但长期来看会使企业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

今天的格力似乎陷入了双重困境:既难以突破增长天花板,又在意识形态化和个人崇拜的管理迷宫中越陷越深。格力需要一面照见真实自我的镜子,而不是更精致的领导宣传片。不能把“坚持自主培养人才”变成拒绝开放的遮羞布,更不能把“家国情怀”异化为排外主义的外衣。

企业家精神最珍贵的品质是直面真实的勇气。任正非在回答芯片之困时的清醒,曹德旺谈及美国工厂时的坦诚,雷军宣布造车时对“最后一次创业”的坦然,这些瞬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企业家始终保持着对企业真实处境的敬畏。

关心格力未来发展的不仅是那位叱咤格力系统三十五载的女强人,还有每个在格力产业园里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员工,每个在深交所盯着格力股价的投资者,每个在逆全球化浪潮里寻找方向的中国人。他们希望看到格力拥有一位清醒、冷静、宽容、智慧的掌舵人,希望这家曾承载着中国民族工业兴盛冀望的制造业明星早日迈向现代公司治理之路。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