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阿里再次大变

访客 2025-05-10 17:00:16 83764
阿里再次大变摘要: 折腾不止的阿里,选择重新创业,再次大变。5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内部信强调,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与此同时,阿里内网的权限统一,各个业务线的员工在内...

折腾不止的阿里,选择重新创业,再次大变。5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内部信强调,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与此同时,阿里内网的权限统一,各个业务线的员工在内网重聚,再也不是菜鸟人、钉钉人……以后都是阿里人,阿里员工的工牌也进行了焕新。

阿里再次大变

01、阿里日的温情叙事与冲突

每年5月10日阿里杭州西溪园区,总有一场精心安排的仪式。孩子们在全区草坪追逐嬉笑,102对新人穿着婚纱在祝福声中交换戒指,整个园区都充满着“510快乐”的氛围。

今年5月10日是第21届阿里日,活动主题为“一路有你”。作为阿里的核心精神符号,马云历来重视这一纪念日。5月9日晚,马云就现身在阿里总部搭建的湖畔小屋,鼓励员工坚持创业精神,持续创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阿里日,也有创新与调整。最大的变化,是淘天集团成为绝对主角。传统“阿里十派”社团展示,调整为“淘天兴趣派”主导。其他业务集团如阿里云、蚂蚁集团等独立举办活动。

阿里云以“AI时代 赢战未来”为主题,蚂蚁集团则聚焦“去爱去未来”。除此之外,园区新增AI互动装置,如语音售票机、情绪识别闸机,并展示通义千问大模型在电商场景的应用成果。

这一天,更多来客见到马云1999年创业的湖畔小屋:阿里精准还原了毛坯房、二手电脑等细节,卫生间门上甚至保留“伦敦标识”。屋顶“梦想还是要有的”标语,更成为园区的热门打卡点。

“今年阿里日的一系列调整,标志着‘大一统文化叙事’向‘核心业务引领+多元生态共生’的新阶段。”资深业内人士李叶告诉《财经天下》。淘天、阿里云、AI、湖畔小屋等碎片化场景,将不同寻常的诸多细节串联起来,成为阿里组织巨变的隐喻舞台。

其实,早在阿里日前夕,阿里释放的信息就耐人寻味。5月8日晚,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强调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这与往年聚焦“感恩亲友”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

吴泳铭还提到,公司过去两年主动变革,围绕“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主线,对业务方向进行了重新聚焦和优先级的重组。“接下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

《财经天下》梳理发现,吴泳铭的这封内部信,可以浓缩为一句话:这两年的变革,以及接下来的饱和式投入、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的打法,是长期和全局价值最优的协同策略。放在当前的环境下,这番言语意味深长。

同样是5月8日晚,阿里还全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菜鸟、钉钉、饿了么、国际等各个BU(业务单元)的员工,历时一年多之后在内网重聚。各个BU员工纷纷发帖,纪念重回内网:“Make Alibaba Great Again!”这一变化被员工形容为“游子回家”,以后再也不是菜鸟人、钉钉人……都是阿里人。

尽管此时此刻,吴泳铭并没有具体解释核心战役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且阿里方面也没有正式官宣取消“1+6+N”组织架构,但多名阿里员工告诉《财经天下》,无论是阿里内网打通,还是吴泳铭的内部信,或者阿里日释放出的信息,都在昭示“1+6+N”分拆战略或将终结,以及阿里集团化管理将全面回归。

“1+6+N”这个诞生于2023年3月的组织架构,曾将阿里拆分为六大业务集团和N家独立公司,试图用“放权”激活大公司活力。该战略调整在初期确实释放过红利,其推动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Lazada与速卖通、Trendyol等协同,使得2023年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1%。

但裂痕很快出现。当淘天推进“小时达”业务,需调用饿了么的即时配送网络时,阿里人发现接口协议需要重新谈判。淘天需额外投入资源对接接口,延迟业务上线周期约3个月。大文娱集团为购买阿里云服务,支付的年费比外部客户还高15%。一个BU的员工想换到另一个BU,得先办离职再办入职。这种窘境,在2024年底达到临界点。

拼多多市值短暂超越阿里时,阿里内网热帖《我们到底拆出了什么》引发万人跟帖。有员工犀利比喻:就像把章鱼切成六段,每段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生物,但神经系统还在总部。

02、马老师从未离开过

尽管从4月底以来,社交媒体上盛传“马云将于5月10日回归阿里,重启大集团模式”,但财视传媒报道称,马云本人否认了这一消息,称“没听说”。

“马老师从未离开,回归从何谈起。”阿里员工任枫告诉《财经天下》。在任枫看来,这些年,马云虽未在阿里正式担任管理职务,但其角色类似于“战略顾问”,此前就在阿里云KO会上强调“用AI解决问题”,推动技术投入加码。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阿里过去几年进行多次权力重构。一次是从2023年6月开始,新任掌舵人吴泳铭的一步步跃升。在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三个月后,吴泳铭在2023年12月20日再获两项关键任命:淘天集团CEO和阿里云智能CEO。

至此,吴泳铭同时执掌集团、电商、云计算三大核心板块,形成“三位一体”的权力架构。这也为“1+6+N”组织架构的回调埋下伏笔。众所周知,吴泳铭是十八罗汉之一,被外界认为是马云战略的坚定执行者。

一次是2023年第四季度。马云通过港股,增持价值5000万美元阿里股票,持股比例升至4.8%,超越软银成为阿里最大单一股东。在业内看来,这个动作看似低调,实则暗含多重战略意图。要知道,自2022年开始软银持续减持后,阿里股权结构长期缺乏强控制核心。

“马云增持填补了权力真空,重新确立创始人对公司的直接影响力。”李叶告诉《财经天下》。并且,马云此次增持阿里股票后,将部分投票权委托给蔡崇信和吴泳铭,形成了“超然股东+执行代理人”的权力结构。

“既避免直接介入日常管理引发舆论反弹,又确保战略决策贯彻,如AI投入、组织穿透性改革等。”李叶认为。这一系列动作,直指阿里面临的深层危机。从外部来看,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抖音电商冲击核心业务,迫使阿里通过技术代差重塑竞争力。

第三次是进入2025年之后。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布局AI;3月以来,阿里进行工牌革新;5月,阿里复刻的“湖畔小屋”亮相、吴泳铭内部信的释放。

从阿里的最新情况来看,“阿里将马云创业精神、企业文化与AI战略绑定,塑造二次创业的认知。”李叶向《财经天下》分析认为。以工牌革新为例,阿里新工牌取消六大集团标识,统一加印“1999-2100”字样,象征回归“102年企业”的初心。

从公开信息来看,阿里新工牌分为三种颜色,白色表示入职五年内的员工;红色代表入职5~10年的员工;金色是入职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阿里通过工牌焕新强调工龄荣誉,试图平衡年轻员工的创新活力与资深员工的稳定性,间接促进组织权力代际传承的平稳过渡。”李叶认为。

《财经天下》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员工将戴着新工牌的马云,称之为“马老师二次创业”。这一年多来,为了阿里的二次创业,低调的马云变得高调起来。他通过内部定调和外部站台,为阿里提供关键支持。比如马云通过在蚂蚁集团20周年庆典的发言,为阿里的AI转型定下了基调。

2024年9月,吴泳铭首次公开提出“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核心战略,并明确将业务重心收缩至电商与云计算。

此外,阿里与苹果合作开发中国版AI功能的消息曝光,进一步强化了阿里云计算战略地位。

如今,伴随着阿里工牌焕新、内网权限统一等动作,阿里实质形成“控股集团+电商/云计算”的“1+2”架构。马云虽未直接参与官宣,但其频繁现身园区视察淘天、闲鱼等业务,被视为战略落地的象征性推动。

阿里回归集团制这些动作背后,“主要是政策和上层人员架构的调整,另外集团制的确切口径,也得看会不会部分收回,一部分散养。”接近阿里的王潇告诉《财经天下》,政策出来后才会一层一层地落实到二环或者三环的公司。

在外界看来,阿里之所以聚焦电商与云计算两大块,是其长期技术积累与战略前瞻性的体现。以阿里云为例,其全栈自研能力构建技术护城河,飞天操作系统支持10万卡GPU集群,成为国内唯一可承载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云平台。

“电商业务贡献集团70%以上现金流,支撑云计算的高投入;而云计算的技术反哺,如AI推荐算法提升淘宝转化率等,形成正向循环。”李叶认为。

03、战略突围战背后的代价

对阿里来说,当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抖音电商冲击核心腹地时,分散的“诸侯经济”难以应对系统性危机。

从目前来看,吴泳铭上任后针对阿里的战略重构,虽然也被外界非议,但从2025财年第三季度来看,淘天集团贡献了主要利润,EBITA(息税摊销前利润)利润率为44.9%。而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3%,其中公共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印证了战略收缩的阶段性成效。”也因此,李叶认为,阿里的这一轮变革,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深化的时代缩影。只不过,阿里这场战略突围战背后,也会有一些代价产生。

5月8日傍晚,宋思在工作群里发出工作告别表情包。在这一刻之前,宋思仍是一家公司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尽管此时距离阿里日还有一天多时间,但早在一个多月前,宋思便提交了辞职报告。

现在回过头来看,她的离开,早在三年前就写下了注脚。宋思所在的部门,是2022年成为阿里生态合作伙伴的。第一年,宋思配合阿里“做厚用户规模”。但好景不长,2023年,在阿里宣布“1+6+N”的分拆模式后,宋思接到一个措手不及的通知:“要求我们聚焦商业化指标。”

就在宋思带领团队想尽办法跑客户做商业化时,“阿里突然说做AI了”。这又是一记重击。“外人可能觉得,阿里做这些调整,我们不变就好了。”宋思无奈地向《财经天下》追问道,“但是共同目标不一致,怎么能得到场域资源位的支持?”

“这三年来,每年阿里财年末的3月31日都是生死劫,每次调整都像在拆盲盒。”在大变动不断,小变动不停中,宋思和她的团队没能等到花开。就在阿里取消“1+6+N”组织架构的消息,在坊间开始流传起来的4月,宋思的团队解散,她也选择离开。

相较于阿里生态伙伴们的煎熬,针对阿里的多次变动,一些阿里老员工没有太强烈的感受,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1+6+N’不存在取不取消,我觉得是个伪命题。”任枫告诉《财经天下》,在过去的20年里,阿里这样的动作,几乎每几年就来一次,很正常。

王潇则认为,阿里回归集团制,对员工有好处,“人员的流动会容易一些,原来是需要离职再入职的,取消后系统上没那么麻烦”。

也有一些员工忧心忡忡,他们并不希望阿里回归集团制。“BU之间跳槽不划算了,也少了跳槽的选择。”一名阿里员工很无奈地告诉《财经天下》,转岗不给晋升不涨钱,根本不划算。

对求职者和外包员工而言,阿里这一次的变革或许不完全是好事。以前能同步面多个BU,且面评独立。现在回归集团制,意味着很多岗位重复,“可能会大规模裁员。”上述阿里员工告诉《财经天下》,中后台、财务人员等可能会减少。

这意味着,阿里新一轮战略调整背后,也需要承受多重代价。比如阿里既涉及组织架构、人才流动等内部成本,也面临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的考验。组织架构方面,分拆后的六大业务集团,已形成独立的管理团队和激励机制,回归集团制需重新划分权力分界。

人才流动方面,为提升各BU效率,阿里在分拆时期裁撤了不少中台技术人员,并推动竞聘上岗机制。在回归集团制后,阿里或需重建技术中台和供应链协同体系,且重新招募技术人员填补能力缺口。“也有可能招聘大量业务人员。”上述阿里员工认为。

与此同时,阿里还面临着权力再分配的问题。这并非无稽之谈。“阿里的合伙人将会迎来史上最大调整,包括蒋凡也会重回合伙人。”5月9日,在吴泳铭内部信发布后,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阿里的再次调整,对宋思是重击,对她的老东家而言,也是一道大坎。“要想等到花开,必须熬过一个阵痛期。”这何尝不是这么多局中人,比如阿里员工、阿里更多生态合作伙伴,乃至阿里这艘巨轮的现状?

2024年4月,马云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其中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改革要付出代价,不变革的代价,是必将被淘汰。

接下来,阿里如何在三年内利用AI技术突破重构护城河,将决定这场代价高昂的战略回归,能否转化为新一轮增长动能。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结果。

(文中人物任枫、王潇、李叶、宋思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