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三年小米盒子5突袭发布,但电视盒子市场早已冰封

在今天的话题开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不知道大伙儿第一次接触电视盒子是什么时候?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第一次接触电视盒子是在大二的那个夏天,在那个家里的电视最高只能收到52个频道的年代,一个理论上可以随意点播节目的产品,实在是太诱人了。
事实也是如此,像天猫魔盒这样的产品在当时看来简直惊为天人,插在电视上就能直接使用,各种直播应用和视频平台随便用,就连当时广电辛苦筹备的高清频道也信手拈来。
要不是上头的大手一把捏下来,估摸着电视盒子还能风光好多年。
只可惜时过境迁,在2025年的今天,如果你说要买一台电视盒子,大概率会收获无数讶异的目光。
毕竟,十几年的时间,早已让整个电视行业完成了智能化进程。现在只要随手购买任何一台智能电视,都会直接得到一系列智能功能,额外再配置一个电视盒子,确实显得毫无必要。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两款电视盒子新品却悄然到来了。
就在昨晚,小米盒子5系列在毫无宣传预热的情况下突然亮相,考虑到该产品线上一款新品小米盒子4s Max还是2022年的产品,这时间跨度一下子就是整整三年时间,长到让人一度以为小米已经放弃了这条产品线。
至于小米为什么会在盒子的落寞时代重新归来,整整三年的时间,又能让小米盒子5系列有哪些提升,还请看我娓娓道来。
这一次,配置有升级
这次小米盒子5系列的更新,包含了两款定位不同的产品。
首先是小米盒子5,从配置上看,小米官方称它搭载的芯片为四核A55 CPU,Mail-G310 V2 GPU,结合小米盒子以往常用的配置来看,这高概率是一颗来自晶晨半导体的Amlogic s905x5m SoC。
这款SoC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了相对先进的6nm制程工艺,长时间运行的情况下,功耗和发热量都会更低,利用Geekbench 5可测得单核196分,多核689分的成绩,内存复制速度也有了25%的提升。
别看这个数据好像不够亮眼,放在哔站网友统计的TV端SoC排行榜里,s905x5m能排到第四把交椅,甚至能和联发科最新的电视芯片MT9655打得有来有回,但是和RK3588S比,依然存在着断层差距。
幸好,这点差距似乎并不会对观影带来什么严重影响,得益于更新的芯片设计,小米盒子5不但能支持4K HDR解码,还获得了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DTS:X、AI-SR画质增强等一系列功能。
反而是那2+32GB的存储配置,可能会更让消费者感到捉襟见肘。
接口方面,作为一款小体积入门电视盒子,它的接口相对来说比较简洁,除了最基础的电源和HDMI接口外,它只配备了一个USB 2.0接口,网线接口、AV输出接口一概没有。
没有网线接口我能理解,毕竟小米盒子5支持双频Wi-Fi 6连接(2×2 MU-MIMO),理论峰值速率为866兆,比起入门电视盒子常带的百兆有线网口使用不少,足以应付大部分大带宽场景。
视频输出方面,HDMI当然是目前最主流的接口,小米盒子5的产品页没提接口具体参数,我盲猜是标准的HDMI 2.0接口,当然,你也不能指望她输出什么高刷画面就是了。
让我不太能理解的是,小米这一次把AV输出接口给砍掉了,80、90后小伙伴,应该对这个接口不会陌生,早年间电视的主流接口就是这个,而电视盒子本就是为了兼容比较老旧的电视设备而存在的。
这样一砍,多少有些舍本而逐末的感觉。
那唯一一个USB口,主要作用是连接一些外接设备,比如U盘、移动硬盘。无论是电视盒子,还是电视本身,内置闪存的容量都很有限,要播放高清的本地素材,要么通过USB口连接外部存储器,要么通过局域网来读取NAS等外置设备上的内容。
目前,绝大部分电视盒子和智能电视都会保留USB口,只有Apple TV这样的少数产品,才会完全砍掉USB口,只通过网络来连接外部文件。
至于另一款产品——小米盒子 5 Max,除了升级到4GB+64GB存储,其余配置是基本一致的。
价格方面,标准版299元,Max版499元,现已开启预约,5月15日晚开售。
说实在的,在小雷看来,小米盒子5系列的整体配置并不算强,只能说在入门款产品中还算不错,拥有4K解码、杜比视界、比较好用的系统和生态,该有的接口都有,对299的产品来说,就是一个中偏上的成绩了。
让小雷比较震惊的事,现在很多新款入门级电视,居然还在用A35这种古老架构的CPU,甚至内存容量还能砍到1.5GB,主打一个系统能打开、能插入广告就行。
这种时候,低价入门盒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谁还在买电视盒子?
电视盒子行业萎靡,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
日前,洛图科技发布的年度深度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年,中国智能盒子全渠道销量仅为249万台,与2023年相比,市场销量下降了20.4%,与十年前即2014年的数据相比,市场规模更是萎缩至不足当时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电视生态的问题,在互联网文化盛行的今天,方便于触控操作的手机和平板,还有近年来流行的闺密机,能够满足我们在绝大多数场景下的影音娱乐需求,这也导致电视的使用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更多的时候是放在客厅充当摆设。
其次,智能电视的普及率上升,加之行业内卷严重,市面上充斥着物美价廉的新品电视,其中又以海信、TCL两家头部厂商的产品为主,只要两三千就能体验头部厂商针对电视开发的系统和出色的显示效果,那智能盒子的用武之地自然会挤占。
那么,还有哪些人在买电视盒子?
根据小雷的观察,购买电视盒子的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种是在用的电视的确还是非智能电视,需要借助盒子来实现智能化功能;第二种则是对智能电视本身的体验不满意,需要外接一款电视盒子来完善体验。
第一类人群目前已经不多见,而第二类人群中,不乏一些极客向用户,值得说道说道。
先说苹果用户,事实上很多数码爱好者都会给自家的电视配备一台苹果盒子,主要原因在于Apple TV的性能很强、同时系统简洁流畅,不会有很多安卓电视系统上繁杂臃肿的功能、卡顿糟糕的体验。
因此,尽管Apple TV没有在大陆地区上市,而且价格不菲,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用户。
而购买安卓电视盒子的用户,往往是因为电视本身的配置太过拉胯,除了广告、营销信息干扰之外,系统桌面本身还非常卡顿,羸弱的性能甚至无法支撑应用的流畅运行。
例如小米最近发布的Redmi G Pro 27U显示器,就是自带电视系统那款,也同样出现过广告营销的问题。
最离谱的是,为了让你订阅系统自带会员,有的电视厂商甚至会限制第三方应用的安装,因此,无论是为了保证日常体验顺畅,或者增强第三方应用的可玩性,都很有必要入手一款电视盒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盒子还能有生存的空间,本质上是因为部分电视品牌对用户体验的漠视。
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电视品牌往往更愿意把大屏、低价作为最吸引眼球的核心卖点,而在没那么容易看见的性能配置上能省则省。
幸好,目前几家头部厂商已经开始重视系统臃肿、广告肆虐的情况,不论是TCL主打的灵控桌面,还是海信主打的星聚桌面,都能带来不错的操作体验,他们都在试图满足用户把电视变成一台纯粹的影音设备的想法。
但并非每家厂商都能做到系统调优,在这种背景下,电视盒子就仍然会有市场需求。
定价299元起的小米盒子5系列,能够以这个价位还不错的硬件配置和相对丰富的接口,来获得部分用户的青睐。
这让小雷想起一句话:“蚊子腿也是肉”,再小的市场,只要有利可图,哪怕强如小米,也会下场去做,更何况和自家硬件生态能联系上,以前看不上的市场会去做探索,甚至以前丢弃的鸡肋市场也要捡起来。
在小雷看来,如果你当前用的电视配置很落后、日常使用存在卡顿死机之类的情况的话,可以考虑入手这类产品来改善体验。
不过,如果你用的是中高端电视产品,那么就没有必要买入门级的电视盒子了,否则就是反向升级,定位和配置更高的Apple TV等产品,甚至是索尼PS5/微软Xbox,或许都能给你带来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