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访客 2025-05-16 14:00:16 28431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摘要: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分析100多家动储上市公司财报发现,2024财年,整个上市军团 “动储业务收入” 合计约为10445.07亿元,同比下降了12.97%;整体毛利率...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分析100多家动储上市公司财报发现,2024财年,整个上市军团 “动储业务收入” 合计约为10445.07亿元,同比下降了12.97%;整体毛利率约为18.37%,同比下降1.97%。

具体到15个动储细分产业链,2024年7个细分产业链营业收入降幅在10%以上,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上游锂资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34%)、正极材料(下降39.48%)、储能逆变器(下降26.29%)。

在8个保持正增长的细分领域中,只有4个实现10%以上增长,依次为,钴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80%)、铜箔(增长26.09%)、储能电池及系统(增长13.83%)、锂电池结构件(增长13.80%)。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在盈利层面,动储产业两极分化现象已是极为严重,比如盈利最强的锂电池设备产业盈利能力(毛利率)近乎是锂电池回收产业的6.11倍。

另据统计,24年有8个细分产业毛利率出现下降,其中下降最快的三个细分领域为锂电隔膜(下降26.55个百分点)、上游锂资源(毛利率下降23.8个百分点)、电解液及材料(下降7.18个百分点)。

在历史性大退潮下,产业龙头也遭遇严重冲击。比如锂电池霸主宁德时代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9.7%;锂矿双雄赣锋锂业与天齐锂业 “锂产品” 收入降幅均在50%以上;三元前驱体龙头中伟股份上半年 “三元前驱体” 收入同比下降25.63%;正极材料龙头湖南裕能的 “正极材料” 收入同比下降了45.96%;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的 “电解液” 收入下降了18.06%,毛利率则同比下降了7.81个百分点;锂电隔膜龙头恩捷股份的 “隔膜” 收入也同比下降16.68%,毛利率下降30.45个百分点;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 “锂电设备” 收入同比下降了39.18%,等等。(15个动储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情况详见文末附录)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产业形势之严峻,已是近年少见。

不过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一切都逃不过周期的规律与影响。纵观十几年动储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半(2022年初至2024年6月)仅中国动储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超700个,总投资预算突破3.5万亿元人民币;另据市场统计,自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以来,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已经宣布在北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电池,而此前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目前特斯拉、Northvolt、LG化学、QuantumScape、Italvolt、SKI、三星SDI等13家企业到2025年、2030年在欧洲电池产能布局将分别达387.3GW、971.3GW。综合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动储产业投资规划已超4万亿元人民币。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产业大洗牌已经不可避免。(各细分产业链企业产能规划情况详见“中国锂电的火与冰”一文)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注:图表里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含部分储能产能)

如今大退潮现象已经席卷全球,海外巨头甚至受到了更强烈的冲击。

比如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公布2024年四季度财报,它们当季均出现亏损,营业亏损合计超过84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其中LG新能源2024年四季度营收为6.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2.5亿元),同比下降19.4%,净亏损则为41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55亿元),这是LG新能源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要知道,LG新能源的这一业绩还是在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以下简称《法案》)补贴情况下取得的。2022年生效的《法案》通过税收抵免方式,为在北美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提供补贴,这是韩国三家电池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以2024年四季度为例,LG新能源获得377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87亿元)补贴。若不计算这一补贴,实际亏损将更高。

此外,三星SDI 2024年四季度营收为3.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7.5亿元),同比下降29%,营业亏损256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84亿元),净亏损24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15亿元),为时隔7年再度出现季度亏损。据悉,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能利用率下降、新工厂固定成本增加以及一次性费用的影响。

事实上,美国本土的电池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24年5月5日,美国明星电池公司Ambri Inc.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申请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3800万美元。

Ambri创立于2010年,核心产品是液体金属电池。Ambri的两位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对师徒。化学教授唐纳德·萨多威(Donald Sadoway)在实验室带着博士生大卫·布拉德威尔(David Bradwell)发明了液体金属电池:这种电池负极用镁(后来改用钙),正极用锑,电解质为熔盐。这种电池循环充放寿命长达20年,制作材料中的钙和锑又比主流电池使用的锂、镍、钴、锰便宜得多,且比传统锂电池更安全。

而Ambri主要客户不是电动车厂家,它的产品主要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储能端,可以长期储存电能,即使20年后,仍有93%的留存率。

2011年,Ambri刚创立,就获得了数百万美元投资,来自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2014年,Ambri宣布获得3500万美元投资,科斯拉基金(Khosla Ventures)领投,比尔·盖茨跟投;2021年,再次宣布获得1.44亿美元投资,印度巨头信实工业旗下新能源基金领投,比尔·盖茨再次跟投。

欧洲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时间回拨到24年6月4日,ACC——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道达尔能源的合资电池企业,宣布暂停欧洲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市场对高昂的电动汽车需求有所减缓,因此它们可能考虑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电池。

原先,ACC的规划是在欧洲建立并运营三家超级电池工厂,总投资高达70亿欧元(约552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20GWh,每家工厂的产能为40GWh。目前,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而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工厂则因市场变化而暂时停止建设和筹备。

25年3月12日,欧洲最大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在官网宣布,因公司现金耗尽,已在瑞典正式向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提交破产申请。

更为严峻的是,在当前美国关税风暴影响,甚至冲击下,动储产业全球化隐现退潮迹象。

近日据多方外媒报道,韩国电动汽车(EV)电池制造商LG集团及其财团已正式撤回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电动汽车电池生态系统的计划投资。这一决定标志着该项目自2019年宣布以来,历经多年缓慢进展后,最终未能落地。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额达77亿美元,原计划由LG Energy Solution(LG新能源)、LG Chem(LG化学)、LX International Corp(LX国际公司)以及印度尼西亚国有企业共同推进,旨在构建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生产的 “端到端价值链”。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其丰富的镍资源对电动汽车电池产业至关重要,因此该项目被视为LG集团在全球电池供应链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消息来自 “环球网”)

事实上,这还只是动储产业全球化退潮的冰山一角。

据德国媒体4月中旬披露,由于国轩高科与市政府之间的法律纠纷,美国密歇根州梅科斯塔县计划建设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设施已停工。据了解,国轩计划在格林查特镇建设电池生产设施,该项目预计投资约23.6亿美元,生产原定于2026年1月开始。

更早些时候,据财新24年10月24日报道,其从多个市场人士处获悉,国内第七大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决定暂停投建其在德国的两家电池工厂项目,何时复工暂无时间表。

据了解,蜂巢能源在德国原计划投建两家工厂,一家是位于德国萨尔州的电池模组和装配(Pack)工厂。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宣布规划,设计产能24吉瓦时(GWh),总投资20亿欧元,原预计2024年中竣工;另一家是2022年9月宣布的一座年产16吉瓦时电芯的工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这也是蜂巢能源首个海外电芯工厂,原规划2025年投产,今年年中已暂停建设。

此前据24潮产业院(TTIR)预计整个动储产业链海外项目投资预算合计很可能已突破7000亿元。(详见“动储产业全球化遭遇历史性大退潮”一文)

可以预见的是,为了抢夺全球新能源话语权与定价权,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构建贸易规则和壁垒,产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考虑到未来全球产业发展与政策可能持续进入博弈区间,未来更多的海外项目大概率被迫进入 “延期” 或 “终止” 状态,这将对动储产业全球化发展与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全球化已势在必行,但海外征程绝非一片坦途,企业对投资规模与节奏,资本及政策变化的掌控与判断至关重要,考虑到全球经济与市场需求存在剧烈波动风险,企业全球化一定要量力而行。

笔者认为,伴随着产业竞争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保持财务的健康性非常重要,历史多次证明,面对行业寒冬,财务健康的公司更可能穿越周期成为赢家,而那些财务脆弱的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不排除会发生债务违约甚至倒闭破产的风险。

所以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其次才是扩大全球市场影响力与开拓力。

附录:各细分产业链销售收入及毛利率变化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退潮之下,中国动储15个细分产业链谁最赚钱?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