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荣耀还需要“证明自己”

访客 2025-05-19 17:41:27 22984
荣耀还需要“证明自己”摘要: 脱胎于华为的荣耀,还是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保持过去惯性,在国内市场沦为Others,还是二次创业重新突围,建立新的壁垒?对荣耀来说,是一次不得不做的抉择。新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凭...

脱胎于华为的荣耀,还是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保持过去惯性,在国内市场沦为Others,还是二次创业重新突围,建立新的壁垒?对荣耀来说,是一次不得不做的抉择。

新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凭借直屏、金属边框设计、骁龙满血芯片等诸多亮点,荣耀400系列被视作荣耀重返市场的激进尝试,但问题是,在各家新机频发的节点,竞争同样激烈。

据《新眸》不完全统计,除荣耀400系列外,近期开售新机还有OPPO Reno、华为Nova14和vivo S30等。抽丝剥茧,这些机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围绕2.5K—4K价位段开启新一轮角逐,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端机市场焦灼战况仍将延续。

更大的挑战来自荣耀基本盘。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5.6%,今年Q1更是同比增长3.3%,与之相对的,荣耀似乎陷入某种"有销量、缺声量"的窘境——中低端市场份额被友商蚕食,高端化尝试受阻,核心管理层更迭。

从行业视角看,这一现状,折射出今天中国手机厂商竞争下的生存逻辑:以细分需求为切口,用局部创新撬动用户换机频率。虽然未来机会清晰可见,比如处在风口上的AI手机、国补政策优惠陆续落地等。

荣耀还需要“证明自己”

但如果没有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可能陷入温水煮青蛙的被动局面。

对荣耀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

01变局,市场失守背后

过去几年,荣耀在国内市场宛如过山车,经历着跌宕起伏:从独立初期面临的重重挑战,到实现逆势增长,又再度在厂商排位赛中下滑,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转折。

时间拉回到2020年,当时荣耀独立时市场份额曾一度跌到仅剩3%,不过,依托于华为留下的班底、渠道体系以及在供应链上的重新发力,赵明很快稳定军心。到2022年时,荣耀已凭借19.5%的市场份额登顶国内榜首,即便到去年第一季度,荣耀仍以17.1%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出货量同比增长13.2%。

但转折也在此时发生,根据IDC数据,自去年Q1以来,荣耀份额开始持续下滑,直至今年Q1,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荣耀已遗憾跌出前五。

更大的变动在于组织侧:今年1月,荣耀原CEO赵明宣布离职(据相关爆料称,赵明已确认加入某互联网大厂,负责AI智能终端业务,但并非智能手机),随后,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等核心管理人员也相继离开,由原荣耀HR负责人李健接任荣耀CEO。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新眸》,荣耀过去能取得瞩目成绩,离不开华为断档留下的市场红利,但荣耀推出的个别新品也曾被网友称质疑缺乏原创性,也正是这样的历史症结,促使荣耀在近期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和战术。

拿战略来讲,今年3月首度在MWC 2025舞台上亮相的李健,宣布荣耀将在未来五年投入百亿美元打造“阿尔法战略”,试图通过AI战略重整旗鼓。这意味着,荣耀将不再单纯追求硬件参数和产品性能上的极致,而是将重心转向生态构建和能力建设,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来自战术层面的改变。

02突围,荣耀新现象

从今年1月至今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不难发现,荣耀在战术上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内部组织变革、产品策略、渠道打法和品牌心智建设4个维度。

据第一财经独家获悉,荣耀近期加快了人事调整,这场被内部称为“雄鹰计划”的人员调整计划面向荣耀的国内外全体员工,涉及38个中国区核心岗位,其中45%的岗位负责人有所变动,90后占比达到24%。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4月初,荣耀内部就已启动“雄鹰计划”,并对32省的负责人以及中国区的6P岗位(零售、销售、营销、财经、GTM、人力)全部开启重新述职答辩,按答辩结果进行任职;另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荣耀的组织变革是从上至下的,不仅地区部和中国区有较大新鲜血液注入,各省地市也有相关人员的密集调整。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还新增了AI相关产业条线,设立一级研发部门“AI与软件业务部”,组建新商业模式拓展部、新产业孵化部。

围绕产品层面,荣耀最明显的变化是:密集发布新品。

尤其是在最近一两个月,荣耀至少有6款新品上市,其中4月份荣耀畅玩60、Power、X60GT、GT Pro、X70i等手机系列相继开售,覆盖了线上、线下不同价位段机型,荣耀400系列将在本月底正式发布,按以往经验,Magic旗舰新品系列也将陆续登场。

在短时间内密集发布多款新品,这在业内并不多见。从这个角度来看,荣耀的“机海战术”大概率是应对市场下滑的主动策略,旨在拉升销量、提振渠道信心。

而在渠道策略方面,荣耀也有新的打法。

在手机行业中,线下覆盖策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流速、周转和零售客户利润。例如,部分厂商在高端机覆盖上偏向窄渠道覆盖,以识别强渠道商为目标,快速打爆市场,防止价格因产品过多流入二级市场而产生波动;至于相对中低端的产品,大部分厂商会采取广覆盖的方法以快速完成新品的下沉和铺货,形成以点带面的销售规模。

据接近通讯终端市场相关人士表示,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荣耀Power等新品在部分省份的渠道覆盖面相对有限。

这意味着,荣耀在重点新品覆盖上采取了较以往更加精准的策略,即根据机型的价位和定位,适配有差异的分货、零售打法,由此形成产品进销存的良性循环和快速销售;另外,荣耀还积极重塑线下零售体系,拓展新的体验店,通过扩大高端品牌阵地数量,谋求更大的规模。

至于营销策略上的变化,更为明显。

过去,营销不足常被外界视为荣耀的薄弱环节,从出货量和市占率等数据变化来看,荣耀虽在华为断档期间获得不少用户,但窗口期比预想可能要短。然而市场竞争始终离不开品牌认知的提升和优质销售资源的投入,这也是今年荣耀发力的重点。

具体来看,今年初,荣耀成为第一个对外宣称接入DeepSeek的安卓手机厂商,同时还与爆款电影《哪吒2》形成IP联动,在构建消费者情感联动方面下足功夫,今年5月,荣耀又官宣人气艺人肖战代言数字系列,引发市场热议,一改过去新品代言人热度不足的痛点。

03向上,需要更多爆款

现象级产品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手机厂商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和品牌势能。过去,有厂商曾借助爆款机型重回主流赛道,也有品牌依托于精心打磨的旗舰新品,带动高端机出货量大增。

荣耀也并非没有打造爆款机型的底蕴,比如2021年的荣耀50系列,靠曲面屏和Vlog功能横扫线下;2023中旬发布的X50系列凭借“首创太极缓震架构”和专利低模量缓震材料的双创新,整体销量突破1500万,成为2023年以来,首款中国市场销量突破千万的安卓单品。

到了2025年,荣耀推出业内首款8000毫安大电池的Power,首销超预期增长40%,带动荣耀品牌获得2~2.5K价位市场份额第一,让荣耀重返市场前五。

但在极致内卷大背景下,智能手机行业的跟随式创新几乎成常态。

X50系列的卖点迅速被友商效仿;去年上市的X60系列,搭配了已不是首发的通讯卫星通信技术,且芯片等核心性能提升有限,未能支撑荣耀中端机的大盘。

再比如荣耀Magic系列,它虽然深度整合了AI能力,具备跨终端无缝流转的智能生态,但缺乏撼动友商高端地位的竞争能力,即便有主打中国首部AI智能体的Magic7上市,也没能让荣耀在2024年进入中国高端手机市场排名前三。

现实情况是,荣耀依然具备打造爆款的基础。目前,荣耀拥有超过140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70%,全球体验店及专区专柜达52000个,还有连接超2.5亿的设备用户;影像方面,曾长期供职华为的影像大师罗巍也加到荣耀阵营;在AI上,荣耀CEO李健此前发布的“阿尔法战略”明确,公司将向全球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推动科技成为“人类潜能的放大器”。

考虑到荣耀此前还将IPO事项提上日程,意味着荣耀更需要爆款品类,来向外界证明自己。问题的关键是,打造热销机型往往需要丰富的资源储备、技术储备、工程储备和人才储备,以及敏锐的产品差异化、市场洞察能力,这一点,时刻考验着正在谋求向上而生的荣耀。

今年6月,全新的荣耀400系列将迎来首销,这一仗对荣耀至关重要,作为中流砥柱的数字机型,它能否引爆市场,将直接影响荣耀的未来走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