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羽绒服鼻祖再冲上市,樊继波布下精妙资本局

曾在大众视野中近乎淡出的国产羽绒服鼻祖,喊出了剑指千亿市值的三年上市计划。
上月末,鸭鸭集团2025全球战略发布暨生态伙伴峰会举行。在会上,鸭鸭集团喊出了“三年上市征程,共赴千亿未来”的口号,并发布了涵盖稳固线上基本盘、线下业务升级和全球化开拓的三大战略。
这是鸭鸭集团继2024年战略发布大会喊出“全球鸭鸭,亿件梦想“,聚焦品质、产能和增长三大战略之后,再一次通过举办行业大会,对外阐释其未来发展路径。
不仅如此,与王一博等一众明星签约代言,打造“1(顶流)+N(不同风格的明星)”多元化明星代言人矩阵。
显然,当下的鸭鸭,正在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操作,试图向外界传递出自己的战略信心,籍此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势能。
背后的操盘者,是另一国产服装品牌雅鹿曾经的电商操盘手樊继波,他曾将雅鹿羽绒服的电商业务营收带到了数十亿元的规模。现在,樊继波想要在鸭鸭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
不同的是,如今的樊继波,已不是当初的那个高级打工仔,他是熟稔线上游戏规则的电商操盘手,更是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狩猎者。
现在,他将鸭鸭品牌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但他的野心,不止鸭鸭。
国产羽绒服鼻祖,是如何跌落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中国传统的冬季御寒服装,基本都是以厚实笨重的棉衣为主。改写这一局面的,是98位来自上海的青年。
在鸭鸭展示的品牌故事里,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这些知识青年来到江西九江鄱阳湖畔开启水禽养殖,鸭鸭就此起源。
1972年,鸭鸭品牌创立,成为中国第一件羽绒服的制造者,被誉为国产羽绒服的鼻祖。可以说,中国羽绒服的市场教育,是从鸭鸭开始的。
它最为辉煌的过往,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彼时,鸭鸭一度占据了国内羽绒服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还曾创下了日销10万件羽绒服的全行业最高纪录。
但进入到新千年后,鸭鸭逐渐走入没落,几被遗忘。
2011年底,在国企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鸭鸭股份95%股权被公开挂牌转让,旨在引进新的投资,优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次年年初,鸭鸭被维科控股集团并购,成为后者旗下业务子板块。当时有消息称,维科控股收购鸭鸭后,曾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动鸭鸭股份登陆资本市场,但始终未能成功。
关键之处是,鸭鸭股份经历了企业体制改革后,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由于未能建立起与消费人群相匹配的产品体系、品牌价值和渠道能力,在业绩层面并未有太大起色。
时间来到2020年,鸭鸭股份迎来第二次重组。这一次,接盘鸭鸭的正是樊继波。他通过其控制的铂宸投资,以15亿元的代价,拿下了鸭鸭股份的全部股权。
共青城市官方当时发布的信息显示,鸭鸭重组后,将致力“国民羽绒服”愿景,围绕品牌运营和平台构建两大重点,重振和提升鸭鸭品牌价值。
具体来看,重组后的鸭鸭计划在六年内,实现年销售额超过80亿元,年产羽绒服2000万件,税收约1亿元。
此后,一系列关于品牌革新、渠道重建和市场扩展的举措先后落地,最为显著的效果体现在鸭鸭在线上电商渠道的销售,实现了快速回暖和直线攀升。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以二次重组的时间为界,2019年,鸭鸭的GMV(即:商品成交额)仅为8000万,如今则已冲上百亿大关。
虽然在一些媒体报道中,鸭鸭2023年全渠道GMV,目前存在有多个说法,且未见鸭鸭官方数据,但无论是报道里的150亿还是200亿元,较重组前,均有百倍暴增。
横向对比来看,短短几年时间,鸭鸭凭借着过百亿的销量,重新跻身国产羽绒服第一阵营。
樊继波在鸭鸭身上,似乎成功复制了自己此前的传奇。
靠流量和营销“续命”,低价平替之路如何持续?
从樊继波过往的职业履历来看,他曾以另一知名羽绒服品牌雅鹿的电商操盘人的身份外界所知晓,一些公开报道佐证了此事。
接盘鸭鸭后,樊继波将其在雅鹿的这一套成熟的战略思维和打法,复制到了鸭鸭身上——在保留原有线下基本盘的基础上,全力押注线上电商渠道。
对渠道变革的感知能力,樊继波无疑是敏锐的,也是幸运的。当时,恰逢视频带货和直播电商进入爆发期,鸭鸭顺势入驻了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并借助于达人播和店播等方式,开始全面拥抱流量。
渠道的革新,只是鸭鸭重新崛起密码中的一环。低价策略,才是鸭鸭横扫各大线上渠道的核心密码。
来自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羽绒服消费者可接受的羽绒服价格集中在200-1000元区间,其中401-600元占比最多,价格太低(200元以下)或太高(1500元以上)都不在大部分消费者考虑范围内。
重注线上渠道的鸭鸭,其主力产品体系,切中的正是可接受程度更高的300-600元这个价格带,这与羽绒服的主力目标消费群体相契合。
而低价引流和性价比消费,也是快抖等短视频流量平台消费的主要特点。可以说,鸭鸭通过“低价换市场”,实现了线上渠道的崛起,这是一场低价产品与平台流量的双向合流。
与之同时,国货崛起的大潮,成为当下国民消费领域最为流行的叙事方式之一。
在此前,一些高端羽绒服品牌,利用高价进行反向营销,其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的价格,被不少人称为“羽绒服刺客”,这也为鸭鸭的“国产平替”之路送上了助攻。
顺应这样的消费趋势,鸭鸭将自己定位为“国民羽绒服”,借助于低价策略和国货潮流,成功迎合了部分国民消费者的情绪,承载了这部分购买力。
此外,低至百元以下的入门引流款,高达千元以上的明星同款,鸭鸭也有所涉及,多层次的产品价格体系,借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鸭鸭建立起的线上多渠道优势,在不断拉高GMV的同时,行业“痛点”难解。
一是不断走高的流量成本,品牌的运营成本陡增,将诸多服装企业拖入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二是居高不下的线上服装退货率。据《中国新闻周刊》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电商平台当下的服装品类退货率已涨至40%-50%,部分女装直播间的退货率甚至高达70%-90%。
过度依赖于线上渠道,叠加行业低毛利的特点,鸭鸭的GMV虽然增长迅速,但鸭鸭的盈利情况或许并不如高增长的GMV数据那般亮眼。
但鸭鸭在营销投入上,却相当大手笔。
2023年“双11”前夕,鸭鸭签约顶流王一博,后者成为鸭鸭“品牌首席代言人”,在此之前,鸭鸭已先后官宣与佟丽娅、海清、万茜等十余位一线明星签约,搞起了品牌代言的“人海战术”。
除了明星代言、相关的线下广告点位及梯媒高覆盖率外,鸭鸭还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品牌营销活动,除了传统的服装秀场展示及品牌联名活动外,还举办了诸如年度温暖大秀、超级品牌日、中国第一高楼天空大秀、夏季反季雪山直播等。
这些营销活动,让鸭鸭在赚足了噱头的同时,也拉动了产品销售的增长。
鸭鸭的“复苏”,就是一部“国产平替”的故事。在这部故事里,左手是流量,右手是营销。
鸭鸭上市泰山压顶,樊继波布下资本局
在流量和营销之外,下一步,鸭鸭的故事如何讲?
樊继波给出的答案是:资本。
相比鸭鸭在重组后短短几年里获取数百亿营收的惊人成绩,樊继波拿下鸭鸭的代价,其实并不算太高。
借助于2020年鸭鸭的第二次重组,樊继波将鸭鸭股份的全部股权拿下。据公开信息,这次重组项目总投资15亿元。
江西当地媒体《经济晚报》在一篇主题为“九江银行助力‘鸭鸭’品牌涅槃重“”的报道里,披露了此次股权交易及鸭鸭此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例如,该行为此重组项目提供了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成功为鸭鸭股份重组项目发放3.3亿元并购贷款。
此外,报道中披露,鸭鸭在签约佟丽娅为代言人,探索直播业务时,“资金不足再次成为‘鸭鸭’迈向新生的主要问题”,为此,该行又为鸭鸭发放了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通俗来说,樊继波用几个亿的投入,成功撬动了鸭鸭上百亿的营收。尝到资本杠杆的甜处后,樊继波掌控下的鸭鸭,还有更大且更为紧迫的目标——上市。
缺钱,一直压在樊继波身上,他曾先后多次质押旗下公司股权用于融资,而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是最为关键的,借助于上市,可以缓解鸭鸭的资金压力,为鸭鸭扩充资金来源建立更为通畅的渠道,这也是两代实控人及当地政府一致的心思。
鸭鸭在完成第一次改制后,当时的实控人曾计划将鸭鸭送进资本市场,但该计划未能成功。樊继波在接手后,鸭鸭上市再度被摆在了桌面。
当地政府也展现出了相当大的“热心”。
2022年5月,在江西九江市政府的一份名为《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中,鸭鸭的身影出现在了全市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第一批)中,按照当时的计划,拟于2024年12月上市。
目前来看,该计划再度落空。但樊继波的手中似乎还有“第二手牌”——万林物流。
在拿下鸭鸭的第二年,樊继波又瞄上了A股上市公司万林物流,通过持续的增持受让,樊继波合计取得该公司31.59%的股份,成功拿下控制权。
将万林物流“装进口袋”后,樊继波开始一系列的运作,清理遗留问题,“摘帽”,并成功实现2024年度扭亏。这被外界视为,樊继波已将万林物流打造成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并购重组标的。
更为关键的是,在监管上,政策层面开始倾向于支持资本市场的并购及重组,这也为二者的并购扫清了障碍。
鸭鸭和万林物流有着共同的实控人,而二者自身也动作频频,比如,鸭鸭的核心高管进入万林物流董事会,鸭鸭旗下鸭鸭绒材卖身给万林物流高管等,给二者的并购重组留下了想象空间。
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关于鸭鸭与万林物流重组的想象与分析。不少人认为,鸭鸭“借壳”万林物流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借壳一事,此前曾先后多次遭到双方否认。
最新消息显示,在前述鸭鸭2025全球战略发布暨生态伙伴峰会上,鸭鸭股份公司副总裁陆占武介绍,鸭鸭希望未来能在国内主板独立IPO,进一步加速上市进程。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监管趋严,消费类企业审核没有太多松绑的迹象,鸭鸭要想独立快速冲击二级市场,周期较长,压力不小,借壳万林物流或是更好且更为紧要的选择,但也并非没有阻力。
樊继波的资本局已经布好,他将如何打出第二手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