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访客 2025-07-03 11:11:50 18473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摘要: 早在2024年4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的渗透率就已经突破50%。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国内销量已经占乘用车国内总销量的54.7%。另一方面,随着自动驾...

早在2024年4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的渗透率就已经突破50%。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国内销量已经占乘用车国内总销量的54.7%。

另一方面,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作为智能驾驶的“眼睛”,毫米波雷达这一细分赛道也正被资本推至聚光灯下。

2025年6月23日,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承泰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国泰君安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承泰科技头顶“国内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的光环,创始团队成员有在华为工作的履历背景,公司成立7年内融资超3.5亿元。

不过,招股书同时披露,该公司的营收过去3年暴涨6倍却仍在亏损,超9成收入依赖单一大客户比亚迪,主营产品价格持续跳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情况,也给这家公司的IPO之路带来潜在风险。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01 华为前员工创业9年,7年内融资超3.5亿元

承泰科技的创业故事始于2016年9月,由陈承文和周珂联手创立。

当时,两人分析过传感器领域的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他们认为激光雷达在当时的落地时间还会比较长,于是选择了毫米波雷达作为创业方向。

毫米波雷达这个领域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且国内企业进入时间较晚,彼时还没有国产品牌出现,市场份额被国际上的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公司瓜分。

客观来看,承泰科技出现并壮大的过程,也是国内公司在汽车毫米波雷达领域实现产品自主研发以及对国外公司赶超的过程。

信息显示,陈承文现年45岁,目前担任承泰科技的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周珂现年46岁,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兼CTO。

陈承文200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在创业之前,他曾供职于深圳市普扬技术有限公司、健集网络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2005年11月到2009年7月,他还曾供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华为中央研究部担任部门技术主管,负责过CPU产品的研发测试工作。

从华为离开后,陈承文还在北京傲天担任过产品总监,在深圳市极致汇仪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过研发及营运总监。

周珂也曾于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短暂任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并且在北京傲天公司也曾是陈承文的同事。

在此背景下,承泰科技创立后得到不少资本的助力——在2017年9月至2024年5月的7年内,获得过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了3.5亿元。

投资方主要包括王声平、邹华军等个人投资者,以及穂甬康源、蓝焱资本、翼尚通信、江苏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长沙和生、新雷能、铜陵垣涪、松禾资本、方正证券等机构投资方。

其中,承泰科技在2017年9月获得的天使轮投资为400万元,投后估值为8000万元;到2024年C轮融资获得了7000万的投资额,投后估值达到了13.2亿元。

上市前,陈承文、周珂以及持股平台承泰创投、华承创投及承研创投合共持有公司35.79%的股份,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松禾资本通过松禾创智、松禾智讯合计持股11.31%;毅达资本通过江苏中小企业及江苏现代服务合计持股9.57%;国科投资持股10.51%;蔡友良和杜牧作为个人股东分别持股5.3%及2.12%;杉杉创投通过杉创中小微持股4.91%;上市公司新雷能持股2.35%。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前,承泰科技的A轮前投资者穗甬珠海及穗甬橫琴、A轮投资者蓝焱资本已经将其持股全部出售。

2021年,穗甬珠海及穗甬橫琴将手上全部股权转让给了嘉鑫二期,分别套现1087.96万元、652.79万元。

蓝焱紫竹在2022年12月曾将部分股份转让给蔡友良和杜牧二人,分别套现1091万元和436.4万元。2025年5月承泰科技上市前夕,蓝焱紫竹又将剩余股份全部转让给了国科投资,套现1516.7万元。

02 业务严重依赖比亚迪,3年增长6倍仍持续亏损

招股书显示,承泰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第5代4D雷达、第5.5代4D高解析度雷达、中央计算雷达等涵盖毫米波前向雷达、角雷达及其他类别的产品。

其产品矩阵满足从L0到L2+不同的智驾需求,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及商用车的智能驾驶。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承泰科技的营收分别为5765.1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

过去3年营收增长了约6倍,但该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报告期内的年内亏损分别为7917.4万元、9659.8万元及2176.8万元。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承泰科技称,亏损主要是由于往续期间他们授予过往年度若干轮次融资的投资者的赎回权利产生的赎回负债的大笔账面值变动以及经营开支,包括研发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销售开支。

报告期内,承泰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608.6万元、6436万元及6188.5万元;销售开支分别为1401.5万元、1433.9万元及1368.1万元;一般及行政开支分别为2896.9万元、4343.3万元及2832.3万元。

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7127.1万元、-6295.8万元及1395.3万元。可见,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已经扭亏为盈。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招股书显示,承泰科技存在依赖单一产品且依赖单一客户的情况。

报告期内,主要营收来自销售毫米波雷达产品,该业务的营收分别为5500.2万元、1.54亿元、3.46亿元,占比分别为95.4%、98.5%及99.3%。

而客户A带来的销售额占据了承泰科技的大部分收入——过去3年客户A带来的收入分别为4720万元、1.43亿元、3.26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81.9%、91.3%及93.6%。

近两年来,有超过9成的营收来自单一客户!承泰科技也坦言,倘若他们与客户A的业务关系有任何恶化,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据多家媒体报道以及承泰科技提供的信息可知,客户A就是比亚迪公司。

过去3年,承泰科技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92.1%、96.4%及98.3%。存在客户高度集中的风险。

报告期内,承泰科技的供应商也很集中,他们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分别占公司总采购额的76.4%、74.8%及78%。

未来,承泰科技应加强客户开拓,否则不利于公司的业绩增长空间,严重依赖单一客户的情况也将难获得资本市场的普遍认可。

03 主营产品售价持续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长期“失血”

尽管承泰科技已经做到了国内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的第一名,但未来他们仍面临不少潜在的危机。

首先,公司的议价能力不足。

招股书显示,承泰科技的主要产品毫米波雷达的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每件人民币249元下降至2023年的每件人民币204元,2024年又下降至每件人民币184元,平均售价在3年内降幅达到26.1%。

承泰科技坦言,在若干情況下,客户可能会在生命周期内要求价格下调,显然该公司存在议价能力不足的情况。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其次,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尚不足,需要依赖融资进行经营。

招股书披露,承泰科技在报告期内的经营现金流连续3年为负,分别为-9760.3万元、-6188.6万元及-698.1万元,3年累计约-1.66亿元。公司的生存依赖“外部输血”,2024年的融资流入7742.7万元。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2024年底,承泰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86.5万元,但同期公司的流动负债总额达到了6.2亿元,现金覆盖率不足0.3%。

华为前员工联手创业 毫米波雷达龙头冲刺IPO

「子弹财经」注意到,公司因业务扩张导致的现金需求,也在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

截至2025年4月30日,承泰科技的银行贷款总额为人民币1.6亿元,由公司创始人陈承文个人担保。招股书明确表示,未来部分IPO融资额度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加强财务灵活性。

第三个隐忧来自同行的竞争。

一方面是比亚迪旗下的子公司弗迪科技早在2016年就组建了毫米波雷达产品线的研发团队,在承泰科技所在的毫米波雷达行业里,其最大客户比亚迪是有自研能力的。

另一方面,此前激光雷达常用于高端汽车产线的配置,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禾赛科技曾在2024年11月对外透露ATX激光雷达价格有可能在2025年降至200美元左右,一旦成真,技术更先进、感知能力更强的激光雷达可能会对中高端毫米波雷达形成“降维打击”。

随着激光雷达的价格下探,毫米波雷达市场可能会受到挤压,承泰科技也会因此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以上情况,「子弹财经」试图向承泰科技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前,承泰科技并未回复。

承泰科技冲刺港交所,表面是带着“行业龙头”的光环、投资机构的加持和可观的增长故事而来,但招股书也显示出其另一面:重度依赖单一客户如同在走钢丝,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和现金流的长期“失血”,或凸显其在产业链中脆弱的议价地位和紧张的生存状态。

未来,这家公司能否在陈承文与周珂的带领下,更好的应对潜在的风险,如愿在港交所上市,「子弹财经」将保持关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