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牧民称四十年前曾目睹昆仑石刻

访客 2025-07-11 11:11:12 13781
牧民称四十年前曾目睹昆仑石刻摘要: 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文章指出,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了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石刻。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地质界、史学界乃至书法界的广泛讨论。...

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文章指出,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了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石刻。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地质界、史学界乃至书法界的广泛讨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认为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也提出质疑。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则认为,“昆陯”写法与里耶秦简一致,造假者难以模仿。

牧民称四十年前曾目睹昆仑石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果洛州调查,采访了当地牧民多杰南杰。多杰南杰表示大约在40年前就见过这块石刻,当时他并不知道上面书写的是文字。多杰南杰的草场包括这块石刻所在的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里便是他和兄妹13个人的放牧地。据多杰南杰回忆,他在1986年左右第一次看到石刻,但当时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指出,若按当地所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牧民看到,几乎不存在造假的问题。他还提到,2000年以前,我国国民对文物的关注度较低,不具备造假动机和条件。然而,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冬天前往高原采药违背常理。

目前,关于石刻的真伪仍有三大谜团亟待破解:一是石刻上的37字内容及其玄机;二是纪年是“廿六年”还是“卅七年”;三是字迹是否符合自然风化规律。支持者强调石材材质及气候因素,认为石刻符合距今两千年的观察经验。而质疑者则认为高海拔高寒区域的石刻应风化严重,怀疑其为现代电钻工具所刻。

今年4月,该石刻被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岩画),统计年代不详,文物级别未认定。青海省文旅厅方面表示,玛多县已派遣专人进行24小时看护,并在石刻周围设置了保护围栏。

专家们认为,“昆仑石刻”引发公众关注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文化遗产保护。围绕这块石刻的争论仍在继续,最终真相或许会在无数次论证中逐渐揭开。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