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租房时代来临 房产长期持有成趋势

访客 2025-07-24 11:07:03 68183
大租房时代来临 房产长期持有成趋势摘要: 过去的中国楼市,走的是“买买买”的增量逻辑。而如今,这条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存量时代”,住房不再只是买卖之间的博弈,而是向“租”这一维度全面展开。上周召开的高...

过去的中国楼市,走的是“买买买”的增量逻辑。而如今,这条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存量时代”,住房不再只是买卖之间的博弈,而是向“租”这一维度全面展开。上周召开的高层城市工作会议还余音未散,本周国家即推出重磅文件——《住房租赁条例》,可以说,这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最后一层窗户纸也被捅破了。房子不好卖了,靠销售拉动楼市的老路走不通了,接下来的增长要靠什么?答案已经很明确:租房。

表面上看,《住房租赁条例》的出台是为了整顿租房市场、保障租户权益,实则其中暗藏着不少更深层次的意图。比如,条例明确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和车库等区域,禁止被改造成单独居住空间。这对于长久以来靠“隔断”牟利的“二房东”平台无疑是一记重拳。那些将一套房“肢解”成八个“棺材间”进行出租的灰色生意,正在迎来终结。

大租房时代来临 房产长期持有成趋势

大租房时代来了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持有房产的准备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原本靠隔断支撑的低价租房选择被叫停,市场上自然会涌现出一部分新的租房需求。这些人要住哪?去哪里找价格合适、条件尚可的房源?保障房够不够分?供给是否充足?这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条例中另一项关键条款则规定,今后租赁合同需报备至管理部门,且必须在合同中明文标注押金金额、返还方式等关键事项。这固然是个利好消息,曾经那些克扣押金、租后翻脸、甚至暴力驱赶租客的“租房事故”,或许将因此大大减少。但另一面也值得关注:既然合同要统一备案,那自然也就具备了日后“纳税”的技术基础。换句话说,租房信息一旦被纳入官方数据库,那么将来按租金征税几乎是迟早的事。

这场租赁市场的整顿,从保护权益的角度切入,但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楼市全面转型的迫切需要。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买房,而已经买房的人也卖不出去,租赁市场便成为政府缓解多重压力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它承接了未购房者的基本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持有房产者提供了现金流支持,使得还贷压力有所缓解。而从政府角度来看,活跃的租赁市场还可以带动一整套新的税收机制,弥补土地财政下滑带来的巨大缺口。

楼市进入“存量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房子的流动性骤降。房子卖不掉,买房的人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不少人即便有购房能力,也更倾向于租房生活。而且,随着新市民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对人口的吸附力增强,租赁的功能已经不仅是过渡之选,更是安家立命的长久安排。

试想,当租房合同可以绑定居住证、入学资格、医保社保等城市生活的基本要素,租房人群便真正融入城市。这对提振城市活力、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极大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租赁稳定化、租金透明化、合同规范化等配套措施的推出,也让原本高位买入的房东看到希望——至少可以通过出租补贴房贷,不至于“砸手里”。

事实上,当租赁市场被“数据化”“政策化”,租金成为新的经济指标,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也将发生重要调整。过去靠卖地收入维持财政,如今地卖不动了,只能转而从存量资产中“挖潜”。未来各种以租赁为基点的税种极可能陆续登场,从租金增值税、城市附加税,到老旧小区的维护税,都有现实可行性。

这种思路,其实在城市更新的政策设计中已经有所体现。如今的新建住宅,往往配置更高,户型更合理,绿化更足,设计更人性化。与过去那些高层密集、公共空间拥挤、设计老旧的“老破小”相比,新房的竞争力显而易见。而这些“老房子”如果卖不出去,注定会流入租赁市场,被重新定义为“存量住房资源”。它们将成为城市租房供给的一部分,为无法或不愿买房的人群提供居所。

换句话说,商品房的新逻辑是“改善型消费品”,而老房子则是“租赁型资产”。能卖的继续卖,卖不掉的转成保障房或租赁房。有资本的可以继续买新房享受生活,普通人则可以通过租房在城市立足。而已经买了房的人,若是当初高位接盘,现在想脱手很难,就只能接受一个现实——你的房子要长期持有,并寄希望于租金慢慢回血。

从过去“买一套赚一百万”的时代,到如今“租出去扛月供”的时代,房地产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的深刻转变。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再塑。从城市更新、土地财政转型,到人口管理和住房保障,这一连串政策组合拳背后,是一场隐秘而深刻的利益重构。而其中的代价,可能要由已经高位上车、手握一套房、仍在还贷的普通家庭来承担。

我们回顾历史,任何一次经济结构的转型,都伴随着利益的转移和成本的转嫁。1998年的国企改革,提升了企业效益,但留下了无数下岗工人。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让落后产能退场,但也摧毁了不少中小厂商的命脉。棚改曾成就一批暴富的拆迁户,却让无房刚需为房价买单。而这一次,房地产“二次改革”全面开启,牺牲的,恐怕正是那群只有一套房、正在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改革从来就不是无痛的,所有的“新生”都是旧秩序的代谢。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看清方向、认清现实,在大变局中守住自己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底线。未来会更好吗?也许会。但过程不会轻松。对于已经上车的普通人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在新的租赁时代下,稳住脚步,活得从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