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扎堆IPO,智元紧急“截胡”

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赛道的热度持续高涨,围绕“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近日,宇树科技(以下简称“宇树”)开启了上市辅导,就在几天前,智元机器人(以下简称“智元”)及其核心团队,也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两种方式,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3.62%股份,交易总价约为21亿元。
此事瞬间在机器人圈里炸开了锅,毕竟上纬新材作为风力、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其跟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并不直接相关,智元此举也被视为欲“借壳上市”。不过,智元很快便对这一传闻予以否认,称仅为“注入优质资产、赋能内部孵化”。
不过,自智元成立以来,其基本保持着“几个月融资一轮”的节奏,展示出和其他竞争对手不一样的战略和打法,但这种更像“资本老手”的布局,能让智元快速成长为机器人赛道的超级巨头吗?
01 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
当多数初创公司还在为A轮融资奔波时,智元已经花21亿元买了一家上市公司。有投行人士如此评价这笔交易,称“智元不是登上科创板,却胜似登上科创板”。
虽然智元已明确在未来12个月内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但这也并不妨碍上纬新材成为了A股市场最热的“机器人概念股”,截至撰稿日已实现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
作为上纬新材大股东的智元也能从中受益。不过,上纬新材也只是智元投资版图中的其中一家公司,根据IT桔子数据,智元还投资了数字华夏、富兴机电、首形科技、灵初智能、安努智能、希尔机器人、灵猴机器人、千觉机器人等多家行业上下游公司。
除此以外,据《智能涌现》梳理,智元还跟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包括了博众精工、大丰实业、卧龙电驱、软通动力、均普智能、东阳光、富临精工等,涵盖机器人零部件、具身智能系统、仿生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这种高举高打的打法,在初创公司中显得格外独特,它没有寻常独角兽企业那种时刻紧绷的生存压力,反倒透着几分行业巨头的沉稳老练,着眼的是更长远的战略野心。
在这背后,则不得不提智元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B站百大UP主“稚晖君”,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彭志辉,在2020年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深耕昇腾AI芯片与算法研究。
另一位则是邓泰华,在华为任职超20年的前副总裁,曾主导昇腾AI生态与鲲鹏处理器开发。2023年,邓泰华与彭志辉联合创立了智元机器人。
两位创始人在幕前幕后的互相配合,让智元迅速崛起成为新锐的“明星企业”。在幕前,“稚晖君”演出了“草根少年”逆袭成为“天才少年”的经典戏码,为智元塑造出充满“极客范”的前沿科技形象;隐身幕后的“华为老将”邓泰华则沉稳布局,凭借其过往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华为光环,推动智元的资本版图实现快速扩张。
智元在成立首年就完成了5轮融资,如今已累计完成10轮融资,包括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以及腾讯、京东科技等互联网大厂,目前公司估值已高达150亿元。
除此以外,邓泰华也借鉴了华为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产业生态构建战略——自己做好核心产品,将应用和生态交给伙伴,通过产业链耦合式发展策略来提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和产业链生态圈的稳定性,这也是智元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的重要原因。
比如智元和大丰实业共同成立机器人公司,借助大丰实业在文旅领域的资源,其将在合资公司成立后一个季度内向智元提供不低于1500万元意向采购订单。
02 智元为什么如此着急
短短两年时间,智元便走完了其他企业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如今,其市场估值不仅已与宇树旗鼓相当,甚至还隐隐超出一筹。智元如此着急,实则是选择以快打慢,赌自己能用规模和资本的力量,追上商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时间窗口。
一方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节奏显著加快,但资本向头部聚集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如今,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到“价值验证”阶段,资本更倾向能够展现商业化潜力的头部企业。
尽管智元已经在机器人行业中崭露头角,但行业内的竞争依然残酷,智元要想超越对手,就要跟行业发展抢时间,用更快的速度打造出市场声量和势能,才能保持当下的资本优势。
另一方面,资金压力依然是悬在智元头上的一把利剑。相较于其他机器人企业侧重硬件或算法进行单点突破,智元从成立之初便坚持“全栈自研”,是少数同时兼顾软硬件领域,并布局数据采集、操作系统等全链条的机器人企业,这也意味着智元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不同于多数初创公司采用代工轻资产模式,智元选择在上海自建工厂,一期投资高达143亿元,这一重资产路线对其现金流和融资节奏提出了更严苛要求
目前来看,智元的商业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年3月,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对外表示,去年公司营收是过亿元的,近两年有希望做到盈亏平衡,这也意味着智元还要熬过至少两年的亏损期,要在“烧钱竞赛”中坚持下去,智元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最后,相较于其他机器人企业,智元对推动机器人生态发展的诉求更为迫切。基于“软硬件一体化”战略,智元布局了多元化产品矩阵,包括远征、灵犀、精灵、绝尘、甄选5个系列,涵盖交互服务机器人、柔性制造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等,全面覆盖B端与C端需求。
这种全场景覆盖的产品布局,让智元得以形成“产品应用-数据采集-算法优化-场景渗透”的正向循环,为其推动机器人生态发展奠定了天然优势。因此,智元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铺开机器人产业生态版图,希望率先构建起成熟、高效的生态系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帮助公司更快地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
03 豪赌生态的“HARD模式”
不过,智元这套“生态打法”也非横空出世的新物种,当中不仅有着华为的影子,跟互联网大厂在大模型行业的打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智元的野心不止于做单个产品的“售卖者”,更要成为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水电煤”,为全产业的运转提供底层支撑。
智元机器人商业拓展负责人胡静萍曾在采访中表示,“未来很多公司不需要亲自投入机器人本体的研发,智元会通过技术开源让机器人本体的价格变得更低,这些公司只需要接上智元的机器人大脑API接口就可以了。”
智元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至今仍依赖于资本输血的智元,却已经扮演起“链主”的角色,投资产业链创企、控股上市公司、开合资企业……智元依靠“烧”投资者的钱来实现快速扩张,其真的能玩转大企业的生态模式吗?
首先,智元坚持“全要素竞争”,但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可能会导致团队精力被分散,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同时布局多个技术方向、做多款产品,什么都要反而容易什么都做不好。不仅如此,智元跟多家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其既要在本体研发上投入巨大精力,又要迎合不同合作伙伴的需求,这种“两头兼顾”的打法也有可能导致公司内部资源分配不均。
《智能涌现》引述具身智能投资人对智元的评价,“尽管宇树、智元、银河通用在估值上都处于具身机器人赛道的第一梯队,但如果看模型能力,智元排不进第一梯队。”
其次,机器人行业已经进入“交卷”窗口期,智元的竞争对手们已经率先晒出“成绩单”,而智元则还在押注生态布局。在今年3月的访问中,智元具身智能事业部总裁姚卯青曾表示,“未来人与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将是1:2,在这个蓝海市场中,大家可能卷不起来。”这可能也是智元更倾向优先打造产业链朋友圈,推动机器人数据开源生态建设的原因。
然而,竞争对手商业化捷报频出,也为智元这场豪赌蒙上阴影。宇树CEO王兴兴曾透露,公司年收入已达10亿元,预计2025年的出货量还将有明显的增长;专注于具身智能模型训练的银行通用,也在今年发布了基于十亿级仿真合成动作数据预训练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 GraspVLA、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最后, 智元所描绘的“机器人乌托邦”能否落地,则仍处于迷雾之中。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曾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明朗”,他认为机器人产品的成本远超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商业化场景缺乏真实的市场基础。去年以来,达闼机器人、森合创新等机器人企业都无奈宣布倒闭离场。
机器人赛道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尽管智元的“生态探索”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机器人行业到底是“小而美”聚焦者的天下,还是由“大而全”的链主来主导未来,恐怕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