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国财政收入预期数据出炉:基本与上年持平 经济复苏支撑小幅增长

3月6日,新华社披露了《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公布了2025年的财政收支预期数据。根据报告,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19850亿元,增长0.1%;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62499.09亿元,增长0.7%。
经济状况直接影响财政收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左右。预算报告分析称,虽然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支撑,但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例如,2025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96960亿元,比2024年执行数下降3.5%,但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实际增长2.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和非税收入组成。2024年税收增长不及预期,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中央财政安排有关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中央财政收入,这间接抬高了2024年的收入基数。如果剔除这类一次性因素,2025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保持小幅增长。此外,2024年地方为了弥补税收减收,加大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导致非税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5.4%。但在去年高基数下,加上盘活空间缩窄,今年全国非税收入预计下滑,而税收收入则保持一定增长,与经济增速相适配。
除了普通公共预算收入外,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重要财源,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而言。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主要部分,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2025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预计为57415.31亿元,增长0.1%。由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比重高达约85%,2025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与上年持平,意味着政府预计土地出让收入基本能止跌。2024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6%,已连续三年持续下滑。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有类似表述。不同省份对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预期各异。在30个公开2025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增速的省份中,20个省份预计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黑龙江、甘肃、河北、辽宁等地预计增长较快。其余10个省份则预计收入有所下滑,贵州、江苏、四川等地降幅达到两位数。各地收入预计增速差异主要在于对土地出让收入预期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的财政收入只是预计数,并非刚性完成任务,实践中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房地产形势变化等影响,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会有出入,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本。此外,2025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6328.04亿元,下降6.7%;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124471.54亿元,增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