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香港《大公报》发文再批 企业家应如何取舍?

访客 2025-03-16 11:32:42 584
香港《大公报》发文再批 企业家应如何取舍?摘要: 3月15日,香港《大公报》发布了一篇题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的时评,针对李嘉诚旗下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拟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的消息提...

3月15日,香港《大公报》发布了一篇题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的时评,针对李嘉诚旗下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拟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的消息提出了五个问题。

香港《大公报》发文再批 企业家应如何取舍?

文章指出,长江和记公司拟将其持有的多个重要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的消息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人们纷纷提出疑问:为何如此轻易将这么多重要港口转让给美国势力?这种表面宣称的商业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政治算计?所谓的“精明”交易是否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样的选择是否在助纣为虐、贻害中国和世界?

进一步地,人们开始反思:在大是大非面前,企业家应该如何取舍,带领企业走向何方?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冷血投机的逐利者,而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商场如战场,那些在民族史册上熠熠发光的企业家,无一不像伟大的将军,坚定勇敢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他们将自己的企业和个人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因此才名垂青史,为后世景仰。

例如,在旧中国积贫积弱、强敌环伺之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实业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马万祺通过商贸网络为前线输送物资,并想尽办法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实施全面围堵封锁。此时,众多企业家如同战场上的战士,奋力筑起国家新的经济长城,用行动诠释“商之大者,为国为民”。柯麟、柯正平在港澳为国家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霍英东则顶着港英当局“缉私”的枪口,组织船队突破封锁线,将药品、钢材等战略物资运往内地。

改革开放后,曹光彪第一时间到内地投资开办香洲毛纺厂,面对外界的观望和家人的疑虑,他毅然决然地说:“必须得做,哪怕亏掉所有投资也值得做,因为这是对国家发展有用的。”包玉刚与内地造船企业签署协议,定制多艘船只,推动中国船舶业走向世界。他对儿女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曹光彪和包玉刚造就了非凡的商业奇迹,这正是源于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贞信念。

今天,中国新一代杰出企业家继续传承并发扬爱国精神。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市场围剿乃至针对个人的疯狂打击,他们不屈不挠、绝地反击,在围堵中突围,在承压中超越,坚决捍卫国家产业自主尊严。任正非带领华为顶住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冲击,在被切断高端芯片供应的绝境中启动“南泥湾计划”,守护了中国通信产业的技术主权,向世界宣告中国企业不会在强权面前屈膝。还有许多企业家将被列入美国所谓制裁名单视作登上“光荣榜”,将外部打压转化为自主创新、突破发展的战略契机。比亚迪、宁德时代、科大讯飞、大疆等企业的拼搏胜利故事彰显着企业走向成功和伟大的道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史和现实都提示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家们,面对美国的强权霸凌,唯有坚定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勇敢斗争,才能保家卫国,赢得尊严、守住清誉。反之,如果看不清美国政客的本质,选择与之共舞、倒行逆施,或许一时可做成“大刁”、赚到大钱,但最终是没有前途的,更会背上历史骂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