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利率内卷引关注

访客 2025-03-24 18:17:36 643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利率内卷引关注摘要: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利率内卷引关注!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并非“滥发”。近期,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贷款广告,如“首笔借款免费用28天,最高额度30...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利率内卷引关注!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并非“滥发”。近期,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贷款广告,如“首笔借款免费用28天,最高额度30万元,最低年化利率2.68%,点击链接1分钟到账”等。这些广告不仅出现在短视频和朋友圈,还通过电销和短信广泛传播。值得注意于这些消费贷产品来自大银行而非小额贷款公司或互联网平台。全国4000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的消费贷产品,形成“百行大战消费贷”的局面。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利率内卷引关注

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招商银行闪电贷年化利率从3.4%降至2.58%,最高额度提升至30万元;宁波银行某贷款业务叠加优惠券后,年化利率低至2.49%;北京农商银行甚至推出了“裂变”和“团购”模式,只要凑齐20人,就可以团购贷款产品,最高额度60万元,最长市场5年,最低年化利率2.68%。

国家为何要鼓励消费贷?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3月16日,国务院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八部分30项举措,包括育儿补贴、稳楼市、稳股市等措施。文件提到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因此,《方案》的核心在于“增收入”和“保兜底”,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减轻城乡居民消费负担,释放消费红利。

对于银行来说,消费贷成为新的希望。3月21日,国家金融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上限提高至30万元,贷款期限也可延长至7年。目前,无论是股份制银行、国有四大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低消费利率已降至2%左右。

银行之所以“卷”消费贷,除了响应国家政策,还有自身业绩压力。随着净息差下降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减少,银行面临利润压力。为保证利润,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节流,同时开拓优质信源增加收入。以前银行的优质贷款来源是个人房贷,现在则是消费贷。

然而,消费贷业务扩张也带来不良资产率攀升的问题。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约30%。不同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水平差异导致不良贷款率天差地别。招商银行个人消费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平安银行则升至1.23%。而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从2019年末的0.63%升至2024年年中的9.3%。

面对快速增长的不良资产,银行采取“打包售卖”的方式处置。今年3月,江苏银行挂牌4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超70亿元,起拍价仅为3.47亿元,相当于折价95%。银登大数据显示,2024年银登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达2861.9亿元,同比增幅87.02%,主要来源是消费贷和信用卡。受让者获得债权后会对借贷者进行催收,合法手段如法律诉讼,非法手段包括威胁恐吓、电话轰炸等。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看似很低的消费贷利率实际上存在水分。初始利率可能较低,但续贷或增加借贷金额后,利率将不断上调。即使年化利率不超过24%也是合法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仍是沉重负担。例如,10万元借款每年需偿还2万元利息,一旦收入不足,就会陷入“以贷养贷”的困境。因此,消费贷并非适合所有人,需谨慎使用。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注意到这些问题,在《通知》中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放管结合,严守风险底线,注重审查借款人的真实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欺诈骗贷。此外,《通知》还提出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重新拟定贷款还款期限和频次,给予审核合格的借贷人续费支持,防止因抽贷而导致断贷。通知也提出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联合惩处和打击力度,包括非法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消费贷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如果被信用良好、收入稳定的人群使用,可以提前实现消费升级。但如果滥用,可能会背上沉重债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