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商店现隐私 “黑洞”,个人信息被偷走如何索赔?

近日,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甘肃高速、北大荒农服、河北航空等67款移动软件应用因涉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被点名。
这场牵涉逾11亿网民的隐私保卫战,从应用商店合规整治延伸至个人维权、司法追责与技术反制等多维场景。
应用商店里的“暗流”
在该通报列出的12类违规问题中,应用宝因其平台内所涉违规应用软件在该份表单中出现76次、360手机助手29次、百度手机助手13次。其中,“隐私条款模糊”“向第三方提供数据”等问题成为“重灾区”,百度手机助手《客很多》单款应用触发不规范处理未成年人信息等8类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49款应用未设置便捷撤回授权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功能,3款违规收集未成年人信息,中小渠道应用商店正成为监管盲区。
“这些违规行为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专业刑辩律师邱跃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犯罪分子通过植入木马、内外勾结等手段获取信息,经倒卖后用于诈骗、敲诈等犯罪。北京海淀警方破获的某教培机构木马窃密案中,犯罪团伙假意入职相关企业后,利用U盘植入木马程序,1分钟内即可窃取客户数据,非法获利超百万元。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已从财产损失延伸至人身安全。
据近几年警方侦破的“注销校园贷”诈骗案显示,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通讯录信息,以“影响征信”为由胁迫受害人转账。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2020年到2021年4月,“注销校园贷”骗局发生了5.1万起,损失金额超26.5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医疗、金融类应用软件存在加密措施缺失的问题,导致患者病历、贷款记录等敏感信息“裸奔”。
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可索赔
当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时,用户需构建“取证、定损、追责”的完整维权链条。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张明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证据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直接依据。由于一些与侵权相关的信息存储于第三方,随时可能被删除或篡改。
因此,遭遇侵权时,用户应马上做以下几件事:
立即固定相关证据,采用截屏或者录屏等方式,对导致信息泄露的网络平台信息数据和侵权信息等进行固定,同时保留好自己的手机,这是所取得的相关电子证据的原始载体。
在进行证据固定时,建议通过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若时间紧迫或者相关证据容易丢失,可以与公证处联系使用云取证的方式,也可以使用一些取证软件进行证据保全。
成功实现索赔的前提是计算因个人信息被侵犯而产生的损失。
张明表示,损失包括客观经济损失与主观精神损害两方面:
客观经济损失通常包括为维护权益而支出的合理维权费用损失,以及因个人信息被不当处理而遭受的次生损失,如个人信息泄露之后遭到的欺诈、勒索、盗用、冒领等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这部分损失相对容易计算。
主观精神损害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中尚无统一标准。如果仅仅是因个人信息泄露而产生焦虑与不安全,一般情况下很难被认定构成精神损害。
据了解,在一起医疗数据泄露案中,原告因身份证号、就诊记录泄露,导致频繁接到“特效药推销”电话,法院认定其处于“长期精神焦虑状态”,判决医院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
此类案件表明,司法实践正逐步降低精神损害认定门槛,但也同时需要避免“泛化赔偿”,以维护法律公平。
全链条惩治与源头治理
首都师范大学刑法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冠衡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肖怡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以上,或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即构成“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肖怡表示,在针对非法获取和倒卖个人信息产业链各环节的刑事责任认定上,根据参与者的作用大小,可以有主从犯之分,也会在量刑上有区别。
邱跃表示,构建个人信息保护长效机制需多方协同:
——技术层面,应用商店应建立AI风控模型,对频繁访问通讯录、相册等敏感权限的应用软件实施动态监测;
——法律层面,需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细则出台,明确“敏感信息”认定标准及跨境传输合规要求;
——公众教育层面,公安机关可联合社区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通过模拟诈骗场景、开发反诈小游戏提升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