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色太阳”与地震有关吗 自然现象揭秘

近日,云南的天空上演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一轮赤红如血的太阳悬于天际,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第一,引发了广泛关注。社交媒体上,不少云南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所拍摄的血红太阳。画面中,太阳褪去了平日的金黄锋芒,转而化作一团深红的光晕。有网友形容其“如血染般浓烈,边缘晕染如墨”。评论区内,部分网友认为太阳颜色过于艳丽,似乎不太对劲。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地网友晒出日常拍摄的红色日出日落照片,指出“红日虽罕见,但非超自然现象”。甚至还有网友联想到这与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日出·印象》如出一辙,感叹“艺术竟能预言自然”。
那么,“血红太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要揭开这一奥秘,需要走进大气光学剧场,看光与尘埃演绎的魔法。太阳光本是由七色光谱组成的“白色光”,而大气层如同一个动态的“滤镜”,通过散射与折射改变其颜色。
瑞利散射是指当阳光穿过洁净大气时,短波长的蓝、紫光容易被空气中的微小分子(如氮气、氧气)散射,形成蔚蓝天空,而红光因波长较长,穿透力强,得以直达地面。正午太阳高悬时,光线穿过的大气层较薄,蓝光散射显著,太阳呈现白色。
米氏散射则是指当大气中存在较大颗粒物(如尘埃、烟尘、水滴)时,散射模式转变。这些颗粒对短波光的散射效率更高,而红光因波长长,受散射影响较小,成为了主导颜色。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家分析,云南出现“血红色太阳”可能由大气散射与折射导致。当日或许大气中存在较多尘埃、水汽等颗粒物,对太阳光进行散射和折射,其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较多,而波长较长的红光穿透能力强,更多到达地面,使太阳呈现血红色。
这种现象和我们常见的“火烧云”原理相似:夏天雷雨过后的日落时分,当天空中水汽充足,阳光穿过时被散射、折射,就会形成漫天红霞。傍晚时分,太阳接近地平线,阳光需穿过更厚的大气层。路径越长,短波光被散射的几率越高,红光占比随之提升。若此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恰到好处”,便会将这一效应放大,形成罕见的“血红太阳”。
针对这次云南出现的情况,专家推测正是大气中颗粒物“恰到好处”。每年3月至4月,云南常受干季气候影响,逆温层频现,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天空呈现“灰蒙蒙”状态。而近期可能受到局地降水或风力作用,让空气中的水汽和尘埃含量升高,加上太阳处于低角度,光线路径长,才让红光被强烈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现象并非云南独有。2018年7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拍摄的月全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超级红月亮是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其成因与地球大气层对阳光的折射和散射有关。当太阳、地球、月球完全对齐时,地球遮挡了直射月球的阳光,但地球大气会像“透镜”一样,将太阳光中穿透力更强的红光、橙光折射到月球表面,从而使月球呈现橙色甚至红色。
此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因光线穿过更厚的大气层也可能微红(类似日出日落原理)。在文化中,血月虽常被视为神秘预兆,但现代科学已明确其自然本质,公众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这一天文奇观,无需进行特殊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