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规施行后快递将有哪些变化 推动绿色包装全链条治理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改的《快递暂行条例》填补了快递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制度空白,成为我国快递业绿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修订后的《快递暂行条例》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快递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针对绿色包装成本高的问题,规定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支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和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快递包装。此外,《条例》还推动快递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协同发展,推广商品原装直发,减少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
对于快递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条例》鼓励在快递经营场所和企业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其他适当场所设置包装物回收设施设备,并通过积分奖励、寄件优惠等方式引导用户重复使用包装物。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750亿件,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接收快递超120件。然而,这也带来了包装物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等多方面措施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修订后的《快递暂行条例》明确了快递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我国这一全球快递业务量最大的国家引入了快递业绿色发展的法治化新航道。同时,确立了不同责任主体在快递包装设计与制造、减量与替代、作业与流通、废弃与回收、再生与循环等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不同责任,形成了分工合作机制。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邮政管理等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制定快递包装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邮政管理部门也将加强对快递企业是否落实快递包装有关管理制度和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开展公益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包装意识。
快递企业应优化快递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设计,节约使用包装物,并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操作规范、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加强包装操作技能培训。行业协会则需将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使用、回收包装物等情况纳入行业自律范围,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情况。
此次修订强调“全链条治理”,要求快递企业、上游生产商、电商平台等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形成合力。例如,在浙江杭州塘栖的一家电商货仓内,工作人员扫码录入订单信息后,系统会根据商品数量与尺寸快速匹配对应规格的包装,从而降低耗材使用量约20%。此外,全行业电子运单基本实现全覆盖,包装箱瓦楞纸从5层减为3层,胶带宽度从60毫米减至45毫米以下,重金属和溶剂残留超标包装得到有效遏制,已有248个产品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
今年以来,主要快递企业加大了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全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保有量超过7万辆。新型智能设备加快推广,行业应用无人车近千辆、无人机超300架,实现了无人机配送快件近300万件。专家认为,这次修改不仅是快递行业的“环保考验”,更是一场生活方式变革。全链条共同发力是实现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标本兼治的关键,标志着快递包装法治实施体系进一步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