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炒美股的年轻人开始清仓跑路 关税政策引发股市震荡

访客 2025-04-24 11:49:30 6787
炒美股的年轻人开始清仓跑路 关税政策引发股市震荡摘要: 炒美股的年轻人开始清仓跑路 关税政策引发股市震荡。四月初,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美股迎来五年来最大跌幅。一批入局美股的年轻人被这突如其...

炒美股的年轻人开始清仓跑路 关税政策引发股市震荡。四月初,美国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美股迎来五年来最大跌幅。一批入局美股的年轻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震惊了。以往美股小幅下跌时,人们还会稳稳加仓,但这次许多人不敢轻举妄动,有人甚至因账户里近60%的亏损直接清仓跑路。

炒美股的年轻人开始清仓跑路 关税政策引发股市震荡

这两年,年轻人纷纷进入美股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寻找一种“睡后收入”。然而,如今这块高地也不再安全。在牛市时,他们仿佛人人都是“年轻版巴菲特”,处处成长起华尔街之狼,但现在,他们意识到“巴菲特只有一个”。

赵宸峰几乎习惯性地打开股票交易软件,看到纳斯达克指数(以下简称纳指)下跌5.82%,他下意识瞪大了眼睛。就在前一天,他看着账户里将近60%的亏损,果断清仓所有股票,一股不留,“还好跑了,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美股的震荡发生在四月初,变化似乎是猝不及防的。2号,美国正式宣布实施新的关税政策,紧接着美股市场陷入混乱。3号纳指下跌5.97%,4号继续下跌,两天内纳指下跌了将近12%,美股跌入熊市区间。这是五年来美股下跌最狠的一次,投资者们变得谨慎,不再逢低买入,而是寻求去风险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股市下跌时任何决定都异常艰难。吴浩然就正经历着内心的慌乱。美股和A股有所不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美股一般不会下跌超过3%,但这次情况少见,下跌接近6%。三月底时,他还根据经验少量加仓,可到了这一波,已经变成了“迷茫啊,只想上天台静静”。

郑雨辰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慌乱。他定投了美股基金,每天早上都会查看收益情况。4号打开软件时吓了一跳,亏损了1000多元。自买美股基金以来,他最高赚过1000多元,这次亏完让他感慨,“这咖啡喝早了啊”。

原本,美股一下跌,郑雨辰都会淡定地加仓,但这次他心态崩溃,不敢再加。当地时间9号,纳指涨幅超12%,他决定抓住这次回弹,趁机回血。为了万无一失,他还特地请教了人工智能。

李远遥在游戏行业工作,他对美股依然信心十足。去年赚钱的经历让他对美股产生了归属感。这波大跌时,他认为机会来了,“必须猛猛加仓”。

赵宸峰玩美股不到两年,把三万多美元投进了市场,这是他总资产的一半。等到3号清仓时,算上之前赚的已经提出来的钱,他亏了一万多美元。事实上,今年开年以来美股就已经出现下探趋势。去年年底,他重仓量子股,结果在日本旅游时发现直接亏损25%。东京的冷风好像吹在心口一样,他当时的第一想法是,“希望飞机重新起飞然后跳下去”。

还有人早早做出预判,避过了这一波下跌。张帆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他的投资风格十分谨慎,在美股只敢买苹果这类极其稳定的股票。去年十月份,他觉得国内市场会回暖,于是渐渐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了A股,成功避开了这次的下跌。

过去几年里,很多人通过美股赚到了钱,也有人产生了一种自己是“年轻版巴菲特”的错觉。赵宸峰最初接触美股时还很谨慎,半年后收益率达到将近15%,他开始觉得自己有炒股天赋。在成就感和收益的加持下,他的消费也变得越来越大方,经常下馆子,不管多贵的餐厅,“想吃什么就吃”,还经常请客。渐渐地,他开始玩起小盘股,甚至加杠杆押注。

郑雨辰也曾充满成就感。他最初的想法是跑赢存款利率,去年一年下来盈利将近15%,看着账户里的收益,他一度对自己的操作很满意。原本抱着决不贪多的心理,后来操作变得越来越频繁,今年一月份变成了一天定投100元。

吴浩然曾在A股亏过十几万元,但在美股这边去年收益超过10%,又让他对炒股充满了信心。去年年底,他甚至开了个社交平台账号,每周更新好几条,分享投资观点,“没准能当个投资博主试试”。

很多炒股人似乎都曾出现一个美丽的误会,当股票上涨时,往往会归因为个人能力,好像人人都能做一回巴菲特。但实际上,整个市场都在上涨,所有人都赚到了钱。

年轻人入局美股的背后,大多有着资产缩水的影子。赵宸峰在外贸行业工作,公司走下坡路,从去年12月开始只能发放40%的薪水。降薪后,他把更多时间放在股票上,炒股似乎变成了主业。每当手机里弹出一条新闻,他脑子都会绷紧一根弦,思考新闻会对股市产生哪些影响。即便走势上涨,收益增加时,情绪也依然无法平稳,“会想赚得更多”,而一旦下跌,就会变得更焦虑。

身体也开始出现信号,去年年底时,赵宸峰突然发现鬓角出现了一块斑秃。随着亏损越来越多,秃的范围也在迅速扩大,医生告诉他:你太焦虑了。

即便工作没有实际影响,有些年轻人也因为意识到职业的天花板在降低,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其他领域。李远遥开始把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寻找“睡后收入”上,美股就是“睡后收入”的大头。美股现在亏着,他一边等着再涨回来,一边想办法搞副业。前两年时,他和朋友聊的是旅游、恋爱,这两年话题都变成了如何搞点小钱。他做过很多尝试,最终琢磨起做游戏代练,初步来看,这似乎是最可行的一个。

很多人在买美股之前,是曾踩过不少理财坑的。郑雨辰想强制存钱,开始琢磨起理财产品。国内基金肯定不能买了,已经赔了一波了。他又考虑定期存款,但金额不多,没有定期的必要。有段时间,他甚至开始买印度的股票,但印度的股票开始一路跌。对比之下,美股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美股带给郑雨辰的不止是成就感,还有底气。他的确强制存下了钱,一收到工资,就会拿出一部分存进基金定投账户里。

郑雨辰很难就此离开美股市场,但这波大跌后,他也开始思考,“要不再回A股看看”。原本想做投资博主的吴浩然也发生了变化,他把社交平台签名悄悄改了,“亏太多,不做投资博主了,改做情感博主”。更新频率也放缓了,内容也从分享投资观点变成了分享投资亏损带来的痛苦情绪。

赵宸峰是最轻松的,关税政策发布后,他在心里认定身处外贸行业的拖欠工资大概是发不出来了。于是,清仓美股后,他从公司离职了,变得格外放松。再也不用每天盯着新闻和大盘了,鬓角的斑秃也没有再扩大,甚至开始长出头发。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一个无比确定的认知,“巴菲特只能有一个”。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