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回200万台充电宝安克出海遇阻

6月初,一个“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充电宝”话题冲上热搜,将这个品牌推向了风口浪尖。紧接着在6月中旬,罗马仕宣布召回49万余台充电宝,风波进一步发酵。
直至7月7日,深陷“召回风波”的罗马仕按下暂停键。这个从2013年至2024年,连续11年稳坐天猫“双11”移动电源品类销量冠军宝座的品牌,在一夜之间深陷危机。据罗马仕内部员工向Tech星球透露,目前除了处理召回事宜的人员外,其他员工均已停工。
同为充电宝行业巨头,安克创新与罗马仕一同卷入了这场召回风波。罗马仕宣布召回充电宝仅4天后,安克创新便跟进发布召回公告——涉及71万件基础款移动电源,这一数字直接刷新了国内充电宝行业的召回规模纪录。
充电宝召回风波同样波及了安克创新的核心营收阵地——海外市场。6月,安克创新在海外接连发起两次大规模移动电源召回,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信息,此次召回涉及的产品数量已超一百万。
受国内外大规模召回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安克创新充电宝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在安克创新的抖音直播间里,“能否带上飞机”“有没有 3C 标识”等问题不断刷屏;主播则持续强调 “现售产品全部带有新国标3C标识”,回应消费者的疑虑。
尽管安克创新通过召回等方式试图挽回消费者信任,但一场信任危机正在蔓延。
01 高溢价之下,安克创新难保安全
在安克创新副总裁、充电及储能业务负责人熊康接受“知危”的采访中,其将事故的源头指向了电芯供应商。在安克创新发布的公告中提到,公司采用的是“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但该供应商未经同意,私自变更了原材料。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类似安克创新、罗马仕这类出货量居前的头部厂商,电芯的采购量以数百万计,很难做到逐一审查,仅仅是例行抽查,“这也就导致有大量问题的充电宝流入市场。”
不过,即便安克创新将责任归因于供应商,但其未能切实履行对供应链的监管责任这一问题,也因此暴露无遗。
多位购买了安克创新“问题”充电宝的用户告诉Tech星球,相比罗马仕以及其他品牌的充电宝,安克创新产品的定价更高。
国盛证券研报也印证了这一点:不同品牌的充电宝在价位上差距明显,安克创新、绿联、caibeike 品牌的三合一充电宝售价分别为289元、114元、84元,安克创新价格居首。此次安克创新在国内涉及召回的7个型号产品,价格多在149元-229元区间,同样高于不少同类产品。
一位充电宝行业人士告诉 Tech 星球,与其他消费电子类产品不同,充电宝行业并不存在核心的技术壁垒,这意味着不同品牌在产品性能与安全性的底层保障上并无显著差异。
而安克创新不仅定价存在明显溢价,如今还和其他品牌一样,因同一供应商的同一零部件出现问题。在行业无核心技术壁垒的背景下,这样的状况无疑让消费者对其高价的合理性打上了问号。
一位购买了安克创新充电宝的用户表示,当初就是冲着它价格高、觉得质量更有保障才选择的,没想到也出了问题,现在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事发后,为打消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疑虑,安克创新更换了电芯供应商。与此同时,在消费者端,安克创新提供给的解决方案是退货退款、换货、代金券补偿三选一,并免费给消费者邮寄防火袋,方便用户安全寄回。
在此基础上,安克创新还在销售渠道加大了对产品安全性的宣传力度。
目前,在电商平台搜索安克创新充电宝,能发现旗下产品在名称中均将“新国标3C认证”置于最前,产品宣传图的明显位置也标注着3C认证标识。同时,其抖音直播间的背景板上同样放大了“国家3C认证” “可上飞机高铁” 的标语,以此强化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认知。
02 失灵的微笑曲线:安克模式遭遇挑战
充电宝引发的信任危机,与安克创新引以为傲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脱不开干系。
安克创新的创始人阳萌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本质上是一家‘微笑曲线’两端的公司,专注于研发、品牌和销售,不做制造。”
过去十余年里,安克创新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自身聚焦于研发与品牌打造。依托这样的品牌逻辑,其瞄准中高端市场,把原本低毛利的充电配件打造成了高溢价产品。
这种轻资产、牢牢抓住高附加值环节的模式,的确为安克创新带来了丰厚回报。2018-2024年,安克创新总收入从52.3亿元增长至24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3亿元增长至21亿元,年复合增速均高达30%左右,且保持双位数高增。在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同比再增37%,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60%。
但也正是这种对生产制造环节的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供应链的把控力。
以此次引发信任危机的充电宝行业为例,一位从业者告诉Tech星球,充电宝整个行业基本完全采用“代工”模式。品牌大部分只做营销和渠道。而过去几年,充电宝行业陷入 “内卷”,低价竞争使得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利润被大幅压缩,不少企业为了生存,便忽视了合规问题,这也让供应链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为安克创新这类依赖外包生产的品牌埋下了隐患。
一位深圳充电宝代工厂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订单如果要求压缩成本,工厂很容易在电芯、线路板等零部件上做文章。在品牌方对供应链监管宽松的情况下,几乎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也让安克创新这类依赖代工的品牌难以完全规避质量风险。
此次安克创新在国内外召回的充电宝总量已超200万台,若按产品价格全额退款计算,直接损失在3.5亿元至10.44亿元之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作为安克创新的营收支柱,充电储能类产品作为安克创新的营收支柱,2024年贡献了126.6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7.23%,占总营收的51.26%,其中充电宝品类以外,还有充电器、数据线、户外储能等品类。
充电储能类产品在安克创新的业务版图中占据半壁江山,且品类庞大。倘若继续依赖当前的代工模式,又无法从根本上强化供应链管控,那么此次充电宝暴露出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风险可能正潜伏在其他品类中。
03 撕“充电宝”单一标签背后的焦虑
安克创新的故事始于2011年。彼时,它以“Anker”品牌为起点,从移动电源、充电器、数据线等智能数码周边产品切入市场;十余年间,产品线已拓展至充电储能、智能创新及智能影音三大核心品类,并于2020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完成资本市场的关键布局。
在此次充电宝危机爆发之前,安克创新被市场认为是跨境消费电子领域的标杆企业。
凭借“Anker”品牌在全球市场的高认可度,它不仅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占据稳固份额,还通过精准的用户需求捕捉和持续的技术迭代,成为许多消费者心中“高品质数码配件”的代名词。
基于过往品牌积淀,安克创新在风波中的确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尽管其在国内外接连曝出大规模召回,海外召回数量更超百万、创下行业纪录,但二级市场表现并未受此拖累。
7月9日收盘时,安克创新股价上涨0.36%,报收119.53 元,当日最高价更创下近一年新高,这与罗马仕因类似问题陷入停摆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位创投业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安克创新的股价在这场召回风波中未受明显冲击,本质是业务结构分散的结果。据创始人阳萌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 年该公司充电宝业务收入占比已不到12%,这种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布局,为其抵御单一品类风险提供了缓冲。
但市场的担忧并未因此消散,反而指向更复杂的结构性问题。
从业绩来看,安克创新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企业: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7.1 亿元,净利润21.14亿元,其中境外收入238.25亿元,占比高达96.42%,仅北美市场就贡献了接近五成的收入;渠道方面,线上收入17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71.23%,而亚马逊平台的收入贡献更是达到54%。
这意味着,无论是北美市场的政策变动,还是亚马逊等平台的规则调整,都可能对其经营产生显著影响。
与此同时,在国内消费者认知里,安克创新有感知力的产品依旧是充电宝。而为了摘下“充电宝一哥”的标签,安克创新在多元化道路上的探索并非一帆风顺。
阳萌曾在2020年提出“浅海战略”,计划涉足音频设备、智能投影、3D 打印、割草机器人、手持清洁设备、电动自行车等27个品类,然而在这些品类中,割草机器人、手持清洁设备、电动自行车等多个产品团队已被陆续关闭。
目前,除了声阔耳机外,多数新业务都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今年3月,安克创新又将目光投向具身智能,计划研发扫地机器人、机器人狗、无人机等产品。但在这个红海赛道,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企业早已在海外市场耕耘多年,具备成熟的渠道和用户基础,而安克创新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已慢了不止一步。
此次充电宝百万召回事件,虽未撼动安克创新的基本面,却照出了其深层矛盾。当下的安克创新既需要依赖充电储能业务的基本盘支撑增长,又不得不面对代工模式下的质量风险;既想通过多元化摆脱单一品类标签,短时间内在新赛道又难以突破重围。
当“安全”这一消费电子的底线被反复考验,安克创新的多元化护城河,能否真正抵御系统性风险,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