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华为辅助驾驶实测引争议 博主释疑

7月24日消息,近日懂车帝联手央视对36辆车的辅助驾驶进行了实测,而结果出来后引起巨大争议,网友骂声一片。
按照官方的说法,事故场景模拟选择在真实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上进行,总共15个科目,使用国内外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设置了车辆、假人等模型,并模拟出真实车流。模拟结果显示: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的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过马路项目的通过率是58%。
之所以大家骂,可能是测试的结果跟不少人预期的不一样,比如在两个场景中(高速事故场景模拟和城市事故场景模拟),辅助驾驶表现最好的是2023款的Model 3和X。
那些耳熟能详的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的问界M9、M7、智界R7、小米SU7等表现都不算太理想(跟企业实际宣传的落差太大),以至于一些网友直言,在看懂车帝测试前,我对很多车企的智驾水平,还是持乐观心态。在看了懂车帝测试后,我感觉很多智驾都太差了。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都是同一家的智驾,在不同车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还有不少网友吐槽,测试过程不严谨(比如看每台车的变量都没有100%做到一致),中间漏洞太多,实在是没办法服众。
对此,有博主表示,单是看看这次项目的测试数量、碰撞强度和环境的构建,就能想象背后花费是个庞大的数字。
这些结果的本身,应该让大家意识到,辅助驾驶品牌、功能、软硬件方案在安全方面没有绝对的保障,在现阶段,无论做出怎样的购买选择,都应该牢牢树立人车共驾、人类负责的基础认知,端到端解决方案下,对于特定案例的操作决策也有一定的偶发性,这更应该让大家对安全场景加强注意。
通过这个节目你也能看出,基础的驾驶能力和果断的刹车决策在很多时候都能避免或者减弱事故的损失,这些底层控车的意识和控车的能力,才是应该时刻切记和练习的。
特别不希望因为类似测试节目的出现,导致对于辅助驾驶的过度恐慌和过度监管,在科学合理使用辅助驾驶的情况下,通行效率也是实际体验中更高频,占据时间更长的使用场景,汽车行业也出现过多次因为讨论恐慌度较高,导致很多功能被禁用,或者被改动到无价值的情况,事后却被意识到是有些矫枉过正的,也不希望这个片子的走向又变成了对于参测品牌的攻击。
目前国内辅助驾驶都是L2级别,如果因为它出事故,车企不会担责,也难怪有车主会这样说:我的电车从来不开启什么智驾模式,不是因为信不过它,而是现阶段的智驾配合现阶段的交通路况,它开车的技术与效率比我差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