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访客 2025-08-02 12:34:39 48519
中国娃在海外长大时,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最近,很多海外华人和低龄留学家长的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了一个词,“qin qiang qiong”。这个起源于19世纪美国排华者创造的歧视性词语,近年来在互联网上频频现身。全球各地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表示,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前段时间,一位在德国读博的学霸男孩遇到三位对他说这一歧视性语言并羞辱他的德国青年,他没有退让,以一敌三教训了对方,虽然脸上挂彩,却获得了数十万视频点赞。如何应对有歧视性的环境,并与自我相处,可能是很多在海外生活、求学的孩子必须经历的重要一课。

我家孩子四岁半时,我们带他去了德国,主要是想给他一个不那么卷的童年。去的时候他还不会德语,一年半后就得上小学。好在小孩适应能力强,一年之后他的听说已经没问题,甚至开始自己看书,我们也感到欣慰。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刚上一年级的一天早上,儿子吃早饭时突然问我,中国人吃饭是可以砸吧嘴,可以打嗝的吗?我一惊,莫非学校里有孩子说这样的话?但他告诉我是从书里看到的。他拿出那本《初学者礼仪》,这是柏林某出版社专门写给孩子的礼仪入门书。书中写道:“在中国,人们用筷子吃饭,砸嘴、大声打嗝、吸溜。这些行为在那里都属于完全正常的行为。”文字旁边画着猪和狗,并配文:“我想去那里!我想我的一个表弟住在那里。”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2019年出版的童书这样描述中国的餐桌礼仪,不可接受。我当即写了一封邮件给出版社,指出作为童书作者和发行者,不应在孩子心里种下偏见的种子,如此轻率地评判别的国家、文化。毕竟,我们都希望人类的未来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充满爱的地方。出版社虽然很快回了邮件,但只是敷衍地说会去调查一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对于海外长大的孩子,家长除了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还有一件事情至关重要:保护好孩子的内核——基于母语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自信。

像我们这样的留学生家庭,在异国他乡的第一门重要功课当然是融入。事实上,即使家长保持隔绝,孩子本能的社会属性也会使他努力成为大众中的一员,从食物、语言、风俗人情各方面拥抱新事物。然而,基础认知未成形的低龄孩子很容易在融入过程中自我迷失。如果在孩子认知形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杂音让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不屑、否认,甚至产生“羞耻感”,而家长又没有及时觉察,就可能造成孩子的认知扭曲。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自从见识了那本堂而皇之把中国人的餐饮习惯描述为与猪一般的童书,我对涉及中国文化的童书格外留意。前不久,我在书店看到一本名为“Kidstory”的书,作者是以色列女作家,讲述从石器时代到当今生活的人类历史。主角们按时间顺序出场,都是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某个孩子,由他们的视角来描述当时的日常生活。

看起来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然而,当我看完1400年前在中国生活的女孩Mej的故事,感觉像吃了个苍蝇。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小女孩Mej会剪纸的才能被父母发现后,他们让她在家剪纸卖钱补贴家用,她觉得很幸运不用像别的女孩整天在田里劳作。她和弟弟的待遇从出生开始就千差万别。然而她尚不知道,在未来,她的重孙女日子更加艰难——四岁起就要被裹脚。她专心剪纸时,弟弟捣乱要人帮他擦屁股,Mej随手拿了纸给他擦,于是厕纸就这样诞生了。父亲回来时很生气,因为路上看到睡着的熊猫,本想抓一只回家,没抓成。

当中国娃在海外长大,妈妈发现文化偏见无处不在

这本儿童读物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歪曲令人难以接受。看完这个故事,再往前翻看其他章节,画风全变。娓娓道来的,是女孩的成人礼,有爱的母亲,讲究卫生的罗马人,建筑,文化气息浓郁。当作者描述300多年前法国一个小女孩的生活时,更只是环绕玩具、书籍、戏剧、舞会,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派文明雅致的景象。

很难想象一个在海外的中国孩子看完这本“内容翔实的儿童非虚构类图书”会对祖先的文明产生兴趣,更别提自豪感。两本书是一个缩影。令人扎心的真相是,在海外成长的中国孩子们不得不面对西方社会长期对中国的误解。天真如孩子,刚刚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哪里懂得什么误解、什么对真相的扭曲,他/她所看到的、听到的便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后来有一天,孩子的两个同学放学后到家里来玩,吃点心时,一个孩子突然问我为什么书里、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很奇怪可笑。我说也许是这些书和电影故意塑造的。小孩开始若有所思。

从出版物到日常生活,类似的曲解如此普遍。如果没有帮助孩子筑好心里的坝栏,孩子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对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造成伤害。低龄留学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更广阔,而不是要和自己割裂。

作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中国人,我也是出国后才越发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不是空话。如今绝大部分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家庭都会坚持让孩子学习中文。与其逼着孩子枯燥地死记硬背,不如细水长流,放慢脚步,引导孩子养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就是说,用兴趣驱动,帮助孩子汲取母文化的养料。

此外,家长还要保护好孩子成长的土壤,不受扭曲。如果在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被冒犯,该驳斥驳斥,该反击反击。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举办生日派对,请了十多个孩子,拆礼物时,有个孩子突然说“Ching Chang Chong”。这么小的孩子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词汇背后的冒犯性,或许只是觉得好玩。但我马上放下手里的东西,正色道:“不可以这样。这不是中文,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请你不要再发出这样的声音了。”一桌孩子都安静下来,我希望他们都记住了。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中国的文化正以一种王者归来的气势重返世界舞台。不仅有《哪吒》、《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全球输出,也有电动汽车、机器人、AI产业等科技领域的成就。这些也都值得让孩子看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引导他们客观承认各国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培养一个真正自信的全球公民。

也许有人会说,都出国了,母语文化还重要吗?对照几位在不同领域的华裔名人,大家可能会有一定的感触。美国前民主党大选参选人杨安泽小时候在一个鲜少有亚裔的环境长大,免不了被欺负凌辱,于是形成一个防御机制,几乎是轻蔑的方式来谈论身份认同。疫情期间他在《华盛顿邮报》发文,写了最近一次遭受歧视的过程,当时美国国内针对亚裔的仇视、犯罪案件飙升,杨安泽写到,他已经很久没有过的一种感觉涌上心头,那就是身为一个亚裔“有点羞耻”。

另一位是美国华裔导演朱浩伟,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他曾很长时间抗拒“亚裔导演”的标签,只想做一名“导演”。但女儿的出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文化认同感。他决定打破成见,用全亚裔班底拍“摘金奇缘”,结果这不仅成为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演员阵容的好莱坞制片厂电影,还成为十年来票房最高的浪漫喜剧。他通过认可母语文化,找回了自己,找到了骄傲。

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携带着祖先的记忆。语言、食物、风俗、礼仪、价值观、传统,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基因里。只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自我身份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去拥抱文化多样性,促进创新与对话。我们的孩子也将带着这份文化基因与世界持续对话。保护好他们的精神内核,只有一个完整的、有自我认知的人,才更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去拓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