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那英:震撼与自豪并存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落地生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让国人倍感自豪,著名歌手那英表示,听到这一消息,她内心既感到震撼又充满自豪,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代表之一,中国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成功将这一技术推向非洲大陆,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成果不仅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也体现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
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实习生 聂亦晨
如果不是这档节目,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中国的杂交水稻竟然传播到了非洲,让世界少了一块饥饿的地方。
上周末,《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第二期播出,那英、陈数、马思纯、李沁、张晚意、龚俊和张雅琪的马达加斯加之旅意外激发出了许多人的泪水——原来,来自中国的种子、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了非洲,“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节目中,“花少团”在马义奇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开启了本次游学之旅中最重要的第一堂必修课、《一粒种子带来的奇迹》。原来,由袁隆平团队引入、经胡月舫等中国水稻专家推广的杂交水稻已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据悉,胡月舫驻扎马达加斯加18年,潜心培育稻种,成为当地人眼中的“救命稻”。
在他的指引下,“花少团”全员下地进行农耕:那英、陈数、马思纯、张雅琪手握镰刀收割,弯腰弓背间体会劳作的酸胀;
李沁、龚俊用油桶打稻子,感受脱粒的反复与不易;
张晚意尝试操作收割机,在“轰隆”声中与沉重机械较劲。
而大家割完水稻后并肩唱起的那首《明天会更好》,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推广的成果,更触摸到了中非友好交往的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8月22日,《花少同心看片会》在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举行,接受媒体连线采访时,那英提到,下田割稻子这一段特别不容易,“我发现我特别慢,拿着镰刀笨拙那个劲……”她说,一点点尝试才能跟上手,“窍门就是镰刀得斜着拿那个刀刃,不要平着弄,上手了以后一点点找那个窍门,反正就是熟能生巧。”
驻扎马达加斯加18年耕耘的胡月舫,也让那英特别钦佩,采访中她提到,自己觉得胡老师太令人尊敬了,“尤其是听他们讲了很多与当地人从陌生到变成邻里之间特别有情感的关系,就觉得挺不容易的,也挺让我震撼。”她说,去到马达加斯加,发现中国的杂交水稻让非洲人民“吃饱”,自己觉得作为中国人“还是挺骄傲的”,“忽然间胡老师给我们下任务说让我们能不能也实习一下,锻炼锻炼,那绝对答应。”
第一次参加综艺录制的陈数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动。
她提到,因为是自己的综艺首秀,所以她一直很忐忑,“看到网友们认真追我们花少,也很细腻地看我们的相关内容,我就感到特别地高兴。”她说,在马达加斯加下田干活这个经历,是自己特别难忘的一次体会,一是因为此前没有在真正的农田里学习过做农活,二是在非洲的农田里,感受中国水稻给非洲人民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是非常棒的一次体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随着旅程推进,花少团在马达加斯加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与动物相遇的惊喜、稻田间的感悟、同行时的温暖不仅是一段旅程的珍贵注脚,更像一粒跨越国界的种子——正如杂交水稻连接起中非的土地与人心,这份因同行而生的理解与情谊,也在悄然生长,见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模样。
据悉,节目每周六、周日在芒果TV双更,每周六晚登陆湖南卫视播出。
(图片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相关物料)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