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润暴跌近40%!元力股份“病急”收购实控人亲妹公司,真协同还是“输血”?
元力股份面临利润暴跌近40%的困境,为应对危机,公司选择收购实控人亲妹公司,这一举动引发外界关注,质疑其真实动机是协同还是“输血”,面对严峻形势,元力股份的收购决策引发市场热议,其背后原因及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作为国内活性炭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元力股份(300174.SZ)近期的一则收购公告掀起了资本市场的波澜。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全资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同晟股份(874296.NQ)——后者由实控人卢元健的胞妹卢元方实际控制。消息一出,复牌首日股价微涨2%,却随即连跌四日,市场疑虑如暗流涌动:这笔关联交易是打通产业链的战略妙棋,还是家族利益输送的隐患?更核心的是,在元力股份业绩持续滑坡背景下,同晟股份真能成为驱动增长的“第二曲线”吗?本文将层层剥茧,从交易细节、业绩真相、行业对比及历史脉络中,探寻答案,并注入对ESG治理与股东权益的前瞻思考,让这场资本游戏的全貌浮出水面。
元力股份的收购方案看似精密,实则暗藏玄机。公司拟以12.58元/股的价格购买资产(较停牌前股价折让20%),并以13.18元/股向卢元健募集配套资金(折让16%)。问题是,标的资产审计评估尚未完成,交易对价成谜,却已锁定发行价。这种“先定价后评估”的操作,如同在迷雾中射箭——失之毫厘,恐谬以千里。回溯元力股份的业绩,颓势已非一日:2023年营收下滑6.57%,2024年一季度更是雪上加霜,营收同比降7.14%至4.34亿元,净利润陡降39.66%仅4684.07万元。证券部解释称,净利润下滑因去年一笔非经营性收益垫高基数,且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压低售价,但市占率未变。然而,活性炭业务占营收75%的单一结构,让增长乏力暴露无遗。机构研报已集体下调预期——东吴证券将2025年净利预测砍至2.9亿元,光大证券同步下调25%。更耐人寻味的是,公司声称新能源碳材料是未来增长点,却含糊其辞:“兑现期以公开信息为准”,仿佛在投资者的期待上蒙了一层纱。
反观收购标的同晟股份,这家沉淀法二氧化硅生产商看似业绩亮眼: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01亿元跃至2.69亿元,净利润从1244.88万元飙涨至5095.95万元,增长曲线陡峭。元力股份强调业务协同性——其硅酸钠正是同晟股份的核心原材料,2024年采购额达1235万元,二者构成上下游闭环。公司高调宣称:“硅化物是未来战略重心,将成新增长引擎。”但数据戳破了这层光晕。元力股份自身的硅酸钠业务正萎缩:营收占比从2022年27.32%跌至2024年17.11%,虽毛利率升至17.94%,却难掩战略摇摆。先是在2024年以1.23亿元出售硅酸钠主力元禾化工(曾由卢元健控股),如今又收购下游同晟股份,证券部仅以“小股东调整”轻描淡写带过。这种反复,不禁让人怀疑:究竟是资源整合,还是资本腾挪的游戏?
深入行业肌理,同晟股份的“高增长”表象下,裂缝清晰可见。二氧化硅行业虽整体盈利,但分化剧烈。一家龙头公司证券部直言:“通用型产品每吨仅四五千元,高端定制品可达三万元,关键在于应用领域是否高端化。”当前趋势是向绿色轮胎、牙膏级、电池隔板等精细化场景升级。遗憾的是,同晟股份的竞争力堪忧。横向对比,其2024年毛利率29.76%,落后于确成股份(34.55%)、金三江(34.51%)等行业翘楚;产能仅4.7万吨,不足龙头确成股份的七分之一。产能劣势直接推高单位成本,在大宗领域毫无价格话语权。更危险的是财务隐患:2024年净利润暴增176%的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反降49%至1401万元,应收款项融资激增198%至3287万元,货币资金受限加剧——这像一颗定时炸弹,暗示短期流动性危机。若叠加经济下行压力,高增长或成昙花一现。
剥开历史外衣,元力股份的资本运作呈现鲜明的“家族烙印”。自2011年上市以来,7项重大收购中5项为关联交易,且标的多由卢元健亲属控制。2014年8787万元收购卢元健控股的元禾化工,2021年1.07亿元拿下其控股的三元循环,2023年4898万元购入三元竹业不动产——这些交易普遍溢价30%-40%,却未设业绩承诺。两次跨界收购游戏资产更是无疾而终,徒留投资者叹息。此番收购胞妹资产,虽获律师背书“程序合规需回避表决”,但资深投顾点破关键:“价格公允性是核心。”当被问及此次溢价率时,公司沉默以对。这种关联交易主导的模式,不仅引发利益输送疑虑,更暴露公司治理短板——独立董事监督缺失、小股东权益边缘化。在ESG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元力股份若不能打破“家族围城”,资本市场信任的基石恐将崩塌。
那么,同晟股份真能扛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短期看,协同效应或带来账面提升:整合后减少关联交易,降低采购成本,提振硅化物毛利率。但长期隐患不容忽视。其一,行业红海厮杀加剧,同晟股份低端产能面临淘汰风险,高端转型需巨额研发投入——元力股份自身现金流吃紧(一季度末账上现金不足10亿元),能否输血存疑。其二,新能源材料虽是风口,但公司进展缓慢,竞品如贝特瑞早已卡位,元力股份的“未来牌”恐成空头支票。其三,宏观经济承压,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放大双方面业绩波动。更深远的是,此次收购若被解读为家族套现,可能触发监管问询(如深交所曾就三元循环收购发函),甚至引发股东诉讼。投资者需要的不是华丽故事,而是透明定价与务实承诺——否则,第二个“游戏收购闹剧”或再上演。
编辑有话说: 资本市场的信任从不廉价。元力股份的收购棋局,表面是产业链整合的进取之举,内核却是家族利益与股东权益的微妙博弈。当折价发行遇上未定价标的,当业绩颓势撞上关联交易,“第二曲线”的蓝图更像一幅未完工的素描——线条模糊,色彩黯淡。历史已警示:高溢价、无承诺的家族交易,终将被时间证伪。企业若真想破局,亟需撕开“关联”面纱,以公允价格、独立评估和业绩对赌重建诚信。否则,股价的低迷非但不会止步,还可能成为信任崩塌的序曲。投资者当擦亮双眼:在二氧化硅的微光里,照见的应是价值而非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