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行业再爆税务丑闻!平方和投资因虚开发票被罚,管理规模超50亿
宁波税务局的一纸罚单,像一记惊雷劈开了量化投资圈的光鲜外衣。近日,甬税稽三罚〔2025〕90号文书赫然公示:平方和投资因收用173份虚开的增值税普通发票,被宁波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合计罚款167.61万元。数字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金套现游戏——2019至2020年,总经理吕某勇为将账面资金挪至账外,以支付7%开票费的形式,让这些虚假发票如毒蛇般潜入公司账目,价税合计高达1455.16万元。这些非法凭证被计入成本并税前扣除,直接导致公司少计两年应纳税所得额1455.16万元(2019年335.64万,2020年1119.52万),在税务稽查的显微镜下,所有伪装土崩瓦解。表格数据冰冷刺骨:173张发票,1455万元流水,最终化作167万罚款,但更深层的伤口在于企业信誉的崩塌。当一家管理规模50-100亿的量化巨头因“小聪明”栽倒,它敲响的不只是平方和投资的丧钟,更是整个私募行业的合规警笛。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看似简单,实则暴露了企业治理的深层溃烂。吕某勇作为掌舵人,以支付开票费的灰色手段套取资金,本质是将公司金库变为私人提款机。更讽刺的是,平方和投资并非无名小卒——成立于2015年8月,由前搜狐、腾讯悍将吕杰勇(持股52.5%)执掌,仅用一年管理规模就突破10亿,2019年飙至50亿以上,正值违法高峰期。吕杰勇的履历金光闪闪:博时基金、中信证券的量化老兵,却在风控上栽了跟头。事发后,公司试图亡羊补牢:2022年至2024年,他们陆续作纳税调整,补充申报房屋租赁费及吕某勇工资奖金等成本费用(2019年258.84万,2020年238.56万),并自行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但补救来得太迟,宁波税务局依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对导致他人少缴税款的行为,可处未缴税款1倍以下罚款——最终定格在0.5倍罚款167.61万元。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孟博律师的解读一针见血:这类处罚虽未顶格,却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企业头上。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当一家公司为短期利益虚开发票,它失去的不只是金钱,更是市场的信任根基,正如孟博所言,“唯守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放眼私募江湖,平方和投资的罚单绝非孤例,而是行业痼疾的缩影。界面新闻梳理发现,税务违规已成量化私募的“高发病”:2024年10月,百亿私募卓识基金因“不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被罚7.2万元;同年11月,上汽颀臻资产以同样罪名吃下4.68万元罚单;今年6月,上海喜岳投资也因未代扣税款被罚2.85万元。这些案例金额虽小,却如蚁穴般侵蚀行业堤坝。一位匿名业内人士坦言:“私募负面曝光,直接打击品牌信任度,投资者和合作机构会用脚投票。”在量化赛道白热化的今天,管理规模动辄百亿,但风控意识却常被业绩光环掩盖。私募竞争本质是信任游戏——当平方和投资清盘率高达60%(备案265只产品,159只已清算),远高于行业平均30%水平,这已暗示管理混乱的冰山一角。高周转、高杠杆的量化模型,本就易滋生“走捷径”心态,而税务漏洞恰是最诱人的陷阱。讽刺的是,平方和投资今年正全力“换血”:引入世坤投资元老方壮熙任投资总监,还吸纳16名新员工(如华软新动力前高管吕雅琼),并备案25只新产品(超去年两倍)。但新面孔难掩旧疮疤——当企业一边高调扩张,一边因历史污点被罚,市场只会质疑:合规是否只是公关秀?
更深层的拷问在于,量化私募的狂奔是否需要刹车片。平方和投资的崛起堪称神话:2015年成立,四年内规模破50亿,靠的是吕杰勇的互联网基因与量化算法。但技术光环下,人性弱点被放大——为套现千万,甘冒法律风险,反映的是业绩压力下的短视。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已超1.5万亿,年化增速20%,但监管罚单数同步攀升。这非偶然:高频交易依赖庞大现金流,虚开发票成“便捷”融资通道;而代扣代缴疏漏,则暴露人力风控的薄弱。当卓识、上汽颀臻等同行接连触雷,整个行业亟需一场合规革命。毕竟,投资者押注的是算法智慧,而非法律漏洞。平方和投资的高清盘率(40%产品运作中)更警示:若合规缺位,规模只是沙上城堡。今年其加速备案新品,或许是为冲淡丑闻,但Wind数据揭露的清算潮暗示——信任一旦破裂,产品再多也难挽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