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大物业隐忧,核数师拒签坏账悬顶,资产质量引发关注的关键问题
恒大物业面临隐忧,核数师拒绝签署年度财务报告中的坏账部分,资产质量问题成为关键,公司可能面临坏账风险,这反映了其资产的真实状况可能存在问题,这一情况悬而未决,对恒大物业的未来发展构成挑战,需要密切关注其资产质量的改善情况,以评估公司的长期稳健性。
恒大物业隐忧:核数师拒签、坏账悬顶 资产质量清理成关键!在缺乏母公司支持和市场信任重建的漫长过程中,恒大物业未来能否实现健康增长,将取决于资产质量清理、合规结构重塑以及市场信心恢复的实际进展。
在中国恒大面临清盘的情况下,恒大物业集团有限公司于8月29日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这份成绩单显示出一定的业务韧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至66.47亿元,在管面积增至5.96亿平方米。然而,毛利率与净利率双双下滑,核数师拒绝发表审核意见,给公司带来尴尬局面。
贸易应收账款原值处于高位,资金链承受巨大压力。中期报告显示,尽管基础盘依然稳定,但关联方遗留的巨额坏账、品牌信任危机及增长路径断裂等深层危机,仍是其难以迅速摆脱的桎梏。
从财务数据看,恒大物业在2025年上半年维持了业务的基本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47亿元,同比增长6.9%;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占比84.7%,是其绝对核心。在管面积净增4100万平方米,显示规模仍在扩张。然而,财报中的“红色警报”不容忽视。
最直接的信号来自于核数师。公告明确写道:“核数师并不发表审核意见。”这一举动在香港资本市场极为罕见且严厉,意味着基于目前的审阅程序,无法保证这份财报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其中可能隐藏着未发现的重大风险。
截至6月30日,恒大物业贸易应收账款原值高达58.83亿元,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达30.41亿元,减值率高达51.7%。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应收账款可能永远无法收回。账龄超过三年的第三方应收账款净值同比增长23.4%。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认为,关联方债务的风险导致物业板块现金流紧张,盈利性受损。这笔巨额坏账不仅侵蚀利润,还使恒大物业陷入“净流动负债”状态,现金流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公司总负债有所下降,无银行借款,资产负债表看似干净,但高达14亿元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和客户关系)在母公司品牌崩塌的背景下,实际价值存疑。
面对困境,恒大物业正尝试多措并举以维持运营稳定。第三方业务拓展被视为“去恒大化”的关键。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非住宅类项目在新增在管面积中占比达59%。业内专家提醒,当前物业市场竞争激烈,恒大品牌所受的负面牵连仍将持续影响其外拓能力。
另一方面,服务质量提升与收费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各地物业费指导价限制与空置房减免政策,使公司难以通过提价转嫁成本。业主因关联方风波导致缴费意愿降低,进一步加剧收缴压力。公司试图通过“家园焕新”、智慧升级等方式提升体验,但在收入受限的背景下,这类投入反而可能短期内加剧利润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物业目前无银行借款,资产负债率为零,这一点被视为其最大安全垫。恒大物业现金及等价物约27.78亿元,虽可缓解短期偿债压力,但面对高额应收账款与净流动负债状态,现金流安全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