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揭秘真相!零糖零卡饮料真的无热量吗?控糖人士必看指南

访客 2025-09-12 17:21:57 4985
关于控糖,“0糖”“0卡”饮料是否真的无热量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饮料并非完全没有热量,只是相对于传统含糖饮料而言,其糖分或卡路里含量较低,对于追求健康、控糖的人群,仍需谨慎选择,适量饮用,不能将其作为无节制的替代品。

近年来,在绿色、健康消费趋势下,“减糖、控糖”已成为热议话题,市场上也出现了各式各样标注“无糖”“0糖”“0卡”的饮料,备受消费者喜爱。


“0糖”“0卡”饮料真的无糖无热量吗?


“0糖”“0卡”的标示是否合规呢?


“0糖”“0卡”饮料真的健康吗?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01“0糖”“0卡”饮料真的没有热量?

食物能量是指食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在人体代谢中产生的热量。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表应标示产品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0糖”“0卡”分别是指“不含糖”“无能量”,但严格来讲,“0糖”“0卡”并不是真正数字意义的“0”糖、“0”卡。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规定,标签中声称“无或不含糖”,食品中的糖含量要≤0.5 g/100 g(固体)或 100 mL(液体);声称“无能量或无卡、无千卡或无卡路里”,食品中的能量要≤17 kJ /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并且脂肪供能比≤50%。

由此可见,“0糖”“0卡”并不是完全没有糖或者完全没有热量,只是其所含的糖和能量对于人体而言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认为是“0”。


02“0糖”“0卡”标示是否合规?

“0糖”“0蔗糖”“0卡”“零添加糖”“未添加糖”,为了吸引消费者,这些饮料的宣传语可谓是五花八门。

其实,这些标示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强调没有添加某种配料,如“零添加糖”“未添加糖”;二是强调某种配料的含量,如“0糖”“0蔗糖”“0卡”。

对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针对“强调没有添加某种配料”的标示语,新版GB 7718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及其同义词等词汇。待该标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后,“零添加”类的标示将被彻底禁止。“零添加”往往是商家为营销噱头而设计的文字游戏,“零添加”仅描述生产过程,但不排除原料可能含有某成分,如某果汁饮料宣称零添加糖,但其实含有来自水果本身的果糖,涉嫌混淆生产过程与终产品成分,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针对“强调某种配料的含量”的标示语,新版GB 7718规定使用“无”“不含”等词汇时,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应为“0”,其他法律、法规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另有规定的应从其规定。也就是说,如果饮料中的糖含量符合GB 28050规定的声称“无或不含糖”条件的,标示“0糖”是合规的;能量符合GB 28050规定的声称“无能量或无卡、无千卡或无卡路里”的,标示“0卡”也没有问题。


那么是否也可以标示“0蔗糖”呢?

其实不然,根据GB 28050规定,碳水化合物可标示的成分仅有糖、乳糖、膳食纤维,蔗糖不在其列,因此“0蔗糖”标示没有依据。

且就实际而言,标示“0蔗糖”,还有可能含有其他类型的糖,如乳糖、葡萄糖等,这些糖同样会升高血糖,为人体代谢提供能量,增加肥胖风险。


03“0糖”“0卡”饮料是否健康?

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年轻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增长,相关数据表明含糖饮料的摄入会增加罹患糖尿病风险。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减糖”列为重要内容之一,提倡每人每日糖摄入量≤25g。

食品行业一直将“减糖”作为目标,因此“代糖(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越来越多使用于饮料、甜品等产品中。

甜味剂本身热量低、血糖反应小,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能量,其应用对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天然甜味剂,安全性高,还具有某些功能,比如乳糖醇可以调节肠道,缓解便秘。

但是,甜味剂能被大脑感知的甜味信号远远强于糖,反而有可能刺激人类对此类产品的渴望,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与传统高糖、高能量饮料相比,我们应当理性看待“0糖”“0卡”饮料。

基于获取甜味同时减少糖摄入量的目的,可以优先选择含代糖的“0糖”“0卡”饮料;而对甜味没有需求的,可以通过识别标签配料表成分,选择不含代糖的“0糖”“0卡”饮料。


“0糖”“0卡”饮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量饮用,建议大家要控制食用量,特别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等患者,在选择含代糖的“0糖”“0卡”饮料时要更加谨慎,防止长期大量摄入甜味剂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影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