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大湾区大学,学生配三名老师,展现新型研究型大学独特优势

访客 2025-09-15 11:38:01 6563
大湾区新型研究型大学实施优势显著,其中一大亮点是每位学生配备三名老师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配置确保了学生在学术上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关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彰显了该校对教育的重视和投资,也反映了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决心,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因集中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而知名。今年6月,大湾区大学在这里正式成立。这是一所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高校,也是最新诞生的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

湾大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今年仅在广东省内招生80人。物理类考生中,湾大在广东的最低投档分为622分,与华南理工投档分数基本齐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湾大创校负责人田刚透露,首次招生结果超出预期,与湾大身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有关。例如,学校现有近三百名教研人员,这意味着首届学生将享受3:1的师生比。近日,这所致力于让学生与大学共同成长的高校迎来了首届新生的开学典礼。

从主持筹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到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再到成为湾大的筹建负责人,田刚一直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试验。他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这样一片“试验田”。他为湾大定下的发展目标是“精理强工”。他希望这里的改革最终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

田刚表示,尽管招生宣传窗口期非常短,但通过全员动员,由各学科老师组成300多人的招生团队深入广东省多所中学进行宣传,强调学校在人工智能、数学、机器人、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方向的师资优势,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招生结果。广东省今年共有76万高考考生,湾大最初定下的招生分数线目标为全省前2万名。从最终招生结果看,超额完成了这个目标。学校希望明年招生人数能增加,并且扩大到广东以外的地区。

田刚认为理想的学生应具备对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较强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他发现选择湾大的学生多数很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一定主导性,家长也较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他认为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湾大的首要优势在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和人才集聚,人口结构充满活力。学校提出“大学+”的发展口号,与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和头部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比如,湾大所在的位置毗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国家级实验室和科学装置,因此优先筹建了物质科学学院,聚焦材料领域。工学院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机器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布局6G通信技术,这些都得益于大湾区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雄厚基础。

湾大非常重视发展基础科学,认为基础科学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效应。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源头创新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潜力的人才,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避免盲目跟风。湾大的定位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中国,辐射世界,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引领未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湾大第一年开展通识教育,所有基础课对全部学生开放。从大二开始进行分流,学生将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与潜力后,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校还安排基于学分的多专业学习路径,要求在150学分内留有一定比例的任选课学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后学习与独立思考。对于特别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学校还会采取小规模实验班的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目前,湾大已设置了数学和人工智能实验班。

在科研方面,湾大的实验室向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开放,但不强制本科生参与科研。田刚认为,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核心任务还是夯实基础。过早参与科研虽然能积累一定经验,但也可能制约其独立科研能力的培育,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

田刚表示,人才引进上,学校始终坚持高学术标准。对于已取得较高学术成就的知名学者来说,加入湾大可以自行选定方向,组建团队,建设一个全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从0到1”的有意义的“创业”。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资源上的充分支持。同时,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也为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田刚的目标是,重点布局的几个学科方向,湾大至少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主要聚焦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等前沿方向,并不追求在各个方向上全面铺开,这是学科建设上的“小而精”。

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湾大采取国际通用的“预聘—长聘制”,新引进教师通过6年的考核期后,可以晋升为长聘岗位。学校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序列管理,教研序列侧重教学和科研,产业序列则关注教师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对于教研序列的教师,湾大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不设置论文、课题项目等需要量化的硬指标,唯一的标准是小同行评议,尤其是国际同行评议。

田刚表示,当前最主要的挑战集中在人才培养和持续性的高水平人才引进。此外,如何在制度设计上更具系统性,如何让多背景人员构成的队伍形成合力,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也是发展早期要克服的关键挑战。新型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使命,应与传统大学优势互补,共同进行适应时代变化的变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