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白光染色技术助襄阳襄州区万人早期识别癌症风险

访客 2025-09-27 11:36:05 20704
利用白光染色技术,襄阳襄州地区已成功识别并治疗早期癌症,惠及万余人,该技术通过特殊的光学原理,能够准确检测癌症细胞,提高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这一重要进展为当地民众带来了福音,有效预防和治疗癌症,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张乐昕 程贺轶 程宇虹

在身体毫无异样之感时,通过一次免费的内镜筛查,就可能发现潜藏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这对于襄阳市襄州区的许多农村居民来说,已不再陌生和遥远。9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探访该院承担的国家重大医改专项——“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情况。十四年来,该项目已让万余名群众受益,为他们的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防线。

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是由国家财政拨付专款、政府组织实施的惠民工程,旨在通过免费为40-69岁的农村居民进行高质量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色素染色检查),实现对食管癌、胃癌等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该项目背景深远。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志海介绍:“食管癌和胃癌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中均位居前五位。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筛查与早诊早治,正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措施。”自2011年承担该项目以来,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已累计完成筛查1.6万余人次,每年辐射人群超4000人,被评为“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示范基地”。

白光染色技术助襄阳襄州区万人早期识别癌症风险
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我们筛查的核心目的,就是在患者毫无症状的阶段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并进行干预和治疗。这样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李志海强调。

他口中的这一理念在患者黄女士身上得到了体现。2012年,黄女士首次参加筛查,被发现食管与胃结合部存在一处约两公分的糜烂病灶,虽未达癌变标准,但医生建议为癌前病变重点管理。然而当时身体一点异常感觉都没有的黄女士根本无法接受。在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相同结论后,她选择信任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并坚持每年配合随访。十二年间,在医院的严密监护下,黄女士的病情始终处于平稳可控状态,生活与常人无异。

患者张先生的经历则更加波折。2015年来院筛查时,常规白光内镜下其食管看似“正常”,但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进行了色素内镜(染色检查)后,敏锐地发现了约3公分大小的可疑病灶。活检结果证实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这是一种紧邻癌变的危险状态。得益于这次精准的筛查,张先生及时接受了手术,并恢复良好。十年已过,随访中张先生表示如今自己身体十分健康,生活也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一套成熟高效的组织体系。据介绍,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坚持“政府主导、卫健主管、医院实施、基层配合”的机制。医院负责核心的筛查、治疗、随访和技术培训;各乡镇卫生院负责协调组织;各村卫生室则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摸底和动员。确保这项国家福利能精准送达目标人群。“目前,在周六、日,医院会统一接受到院筛查的农村居民。”李志海说。

谈及上消化道癌的诱因,李志海指出,除遗传因素外,不良饮食习惯是主因。“如长期摄入腌制、卤制食品(含硝酸盐、亚硝酸盐),喜好过烫、过辣食物或过度刺激食管与胃部,以及长期吸烟、酗酒,都是明确的高危因素。”

同时李志海提醒公众,应对癌症应持科学态度。“既不能因恐惧而逃避检查,也不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大意忽视。”他建议,有家族史或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应主动参与筛查,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

截至2023年数据显示,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检出率为1.71%,74.2%的患者在癌症早期阶段就被发现,91.4%的患者接受了及时治疗。十余年来,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将“早筛早诊早治”的理念深深植入农村地区,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数以千计的家庭带去了健康和希望。

(图片为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