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安徽25年前奸杀案再审宣判,正义虽迟但终降临

访客 2025-09-29 14:34:05 2213
安徽一桩发生在25年前的奸杀案经过再审后终于宣判,正义虽然迟到,但依然得以彰显,此次再审宣判,彰显了司法机关对于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时间多么漫长,真相和正义永远不会被埋没,此次案件的再审宣判,为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定的安慰,也为类似案件的解决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安徽25年前奸杀案再审宣判 迟到的正义终于降临!2000年1月17日清晨,安徽涡阳县赵楼村一名16岁女学生王某琳在上学途中失踪。次日,她的尸体被发现,案件震惊乡里。同年,车超、李勇、车雪峰、荆献柱四人被锁定为嫌疑人并被捕,谢广英作为关键证人也被卷入。25年后,2025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亳州公开宣判:车超、李勇、谢广英无罪。正义虽迟但到,但失去的岁月无法挽回。

再审改判不仅纠正了个体命运,也重申了司法底线。最高法认定原判所依赖的有罪供述和证人证言系非法取得,依法排除;足迹鉴定因样本缺陷不具备认定效力,亦被否定。新获取的物证与DNA鉴定意见指向真凶另有其人。程序失守酿成冤案,技术进步推动纠错,这一过程反映出法治进程的沉重代价。

车超、李勇自2000年被捕至2025年无罪释放,人身自由被剥夺长达25年零9个月。他们从青年入狱,至中年出监,人生最完整的篇章被彻底改写。荆献柱、车雪峰此前已获无罪,此次再审维持原判。四人皆非凶手,谢广英亦未伪证。遗憾的是,法律最终还他们清白时,真凶是否归案、是否受审,至今未有公开信息。正义的拼图仍缺最关键的一块。

冤案根源在于对口供的过度依赖与程序正义的溃败。非法取证一旦被采信,便如毒树结出毒果,污染整个审判。当年办案人员为破案而忽视证据链条完整性,甚至可能以逼供换取“真相”。再审中出现的新DNA证据,正是现代司法对历史错误的校正。它提醒我们: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纠错将寸步难行。

更值得警惕的是,纠错为何耗时二十五载?从地方判决到最高法再审,其间历经多少申诉、多少沉默?司法系统自我纠偏的能力不应如此迟缓。当无辜者在铁窗内老去,而真凶逍遥法外,公众对法治的信任也在悄然流失。程序正义是防止冤案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今天,我们为车超们的清白鼓掌,但掌声不应掩盖追问。谁该为这场持续四分之一世纪的悲剧负责?非法取证者是否追责?冤狱赔偿如何落实?更重要的是,那个已被DNA指向的真凶,是否已被缉拿归案?若罪犯仍在自由行走,那不仅是对死者的背叛,也是对所有守法者的威胁。

正义不应总在二十五年后才抵达。我们期待每一份判决都经得起时间检验,每一次侦查都恪守法律边界。因为,没有人能为被偷走的青春买单。程序不彰,冤狱难绝;纠错不力,正义蒙尘。安徽25年前奸杀案再审宣判 迟到的正义终于降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