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家解读,AI引领资本新机遇,科技牛时代如何抓住机遇?

访客 2025-10-02 11:06:09 43862
专家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已成为引领资本新机遇的重要力量,抓住科技牛,意味着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发掘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潜力,AI技术将带来资本配置的智能化、精准化,为投资者提供全新的投资机会和盈利模式,要敏锐洞察AI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抢占先机,以迎接资本市场的新机遇。

AI正在成为资本市场最强劲的引擎。2025年以来,A股市场上算力、AI、人形机器人等板块轮番上涨,电子行业市值历史性超过银行业。这波行情背后是政策、技术革命与资金流向的深刻变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判断,这轮由AI主导的科技牛行情有望贯穿整个牛市。

专家解读,AI引领资本新机遇,科技牛时代如何抓住机遇?

政策支持为AI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强调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顶层设计迅速在地方得到响应,截至2025年9月,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等迅速落实并发布相关实施方案。各地举措各有侧重,广东聚焦人工智能与玩具产业融合,河南则瞄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政策支持覆盖了产业全生命周期,中央层面,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2025年初发布《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算力券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地方政策同样精准有力,北京市提出支持长期资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和核心算法开展早期投资,广东省推出30条税务措施,武汉市设立千万元“算力券”,对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补助50%。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取得的突破是这轮科技牛的根本驱动力。数据、算法和算力作为驱动AI进步的“三驾马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2024年全球数据生成量持续攀升,为AI模型的训练与优化提供了丰富资源,但数据的垄断性和稀疏性也成为制约AI发展的主要瓶颈。算法是人工智能运行的引擎,当前AI在算法上的发展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垂直模型两大方向,通用大模型如OpenAI的ChatGPT和DeepMind的Gemini已具备多模态、多语言的高效处理能力,行业垂直模型则专注特定领域,如AlphaFold在生物学中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力是支撑AI技术运行的硬件基础,随着AI模型的不断复杂化,对算力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高性能的计算设备如GPU、TPU等为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强大支持。

资本市场对AI领域的青睐已成为全球现象。2024年,风险投资继续热捧生成式AI领域初创公司,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AI初创公司吸引了31%的全球风险投资,高于2022年同期的13%。融资规模令人瞩目,2024年多家AI公司获得巨额融资,OpenAI获66亿美元融资,马斯克的xAI获60亿美元融资,Anthropic获40亿美元融资。科技巨头也通过并购整合AI初创公司,2024年OpenAI收购实时分析公司Rockset,IBM收购云基础设施自动化企业HashiCorp,英伟达收购以色列初创公司Run:ai,这些并购集中在扩大云基础设施、简化数据管理等领域。

随着AI科技牛行情的深入,市场投资逻辑也在发生明显变化。2025年AI技术迎来密集迭代,如Grok 3、DeepSeek稀疏算法、GPT-4o免费开放等,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AI性能,还降低了训练与推理成本,加速了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市场投资逻辑从关注算力基础设施迅速向AI应用端扩散,“AI+”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AI技术突破增强了市场对AI技术的信心,改变了科技股估值逻辑,投资者更看重企业技术创新与增长潜力,技术优势企业将获得更高的估值。

市场最初呈现“鸡犬升天”式的普涨,只要公司与AI、机器人概念沾边,股价就可能上涨,但近期行情已出现分化,有业绩支撑的大盘科技股开始领涨。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王鹤涛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从“预期驱动”转向“业绩驱动”,市场的主导逻辑将经历从“故事”到“验证”的质变,在此过程中,能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壁垒和现金流的企业,将成为重估浪潮的最终赢家。

一级市场的AI投资逻辑也发生转变,2025年从“模型为王”到“应用为王”,投资更多关注模型驱动下AI垂类应用领域,即AI与具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无论是AI+医疗、AI+制造,还是AI+新材料,资本更看重技术能否真正深入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商业价值。AI+技术迭代背景下,更多的底层技术持续吸引大量资本,比如在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以及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公司。

国产AI技术进步,尤其在应用层面展现的潜力,促使市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发展前景,推动部分科技股从“价值股”向“成长股”叙事转变。市场叙事出现切换,尤其在港股市场,能明显观察到从过去偏好稳定现金流与分红的“红利牛”逻辑,向由科技创新引领的“AI牛”逻辑转变。此轮重估是对前期受经济预期、海外流动性收紧等宏观环境压制而导致的偏低估值的修复。

国内科技巨头增加AI相关资本开支、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经济结构转型中新消费模式兴起,共同构成了本轮重估的产业、资金和宏观逻辑。DeepSeek的崛起标志着中国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其高性能与低成本的特性不仅推动了国内科技股的估值重构,还引发了外资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估。DeepSeek带来的影响可以总结为“算力平权”和“模型平权”,算力端证明现阶段有限的算力投入后训练强化学习,要比投入预训练增加模型参数更为陡峭的Scaling Law斜率,应用端使得国内各种应用可以低门槛接入顶级模型。

AI投资热度不断攀升,但随着各地纷纷布局发展人工智能,未来几年机器人本体制造可能会出现“内卷”和过剩。作为投资人,应关注大部分资本和地区无法做的项目,比如机器人的“大脑”、灵巧手等具有难度的技术。在当前投资环境下,AI赋能科学研究也即“AI for Science”这一新兴范式,比单个行业的应用更有想象空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