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奥运首金背后的故事,借裤子领奖的传奇之路
中国奥运首金背后不仅有运动员的拼搏与汗水,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借裤子领奖的故事引人关注,当时,运动员因种种原因未能穿上正式的领奖服,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获得了宝贵的金牌,这个故事展示了运动员们的坚韧和毅力,也反映了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
从安徽农村田埂画圈练靶的知青,到夺得中国奥运首金的运动员,再到培养多位世界冠军的金牌教练,许海峰的人生轨迹,恰是中国体育从“零的突破”到“群星闪耀”的生动注脚。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中国奥运首金得主许海峰,重温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背后故事,感受这份跨越漫长岁月却依旧炽热如初的体育精神!
打破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他借裤子登上领奖台
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承载着许海峰的诸多记忆。1983年,26岁的他进入国家队,仅一年后便踏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彼时,中国奥委会刚恢复合法权利,首次派团参赛。
当年,中国派出了225名运动员、50名教练员,参加16个项目的比赛。
洛杉矶奥运会首日,许海峰参加“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需两小时半内完成6组射击。许海峰前两组均打出97环,第三组却出现8环失误。
许海峰选择暂停比赛,在休息了20多分钟后,他缓缓起身,走回赛场。
关键的第六组射击开始了。当时,其他55名运动员已经完成比赛,只剩许海峰独自与前方的靶纸相对。接连打出了两个8环后,许海峰再次选择暂停。和上次走出赛场调整心情不同,这次他坐在了赛场边的椅子上。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21分钟,许海峰起身回到射击台,他没有急于装弹,而是举起空枪开始预习,他要把每一个技术动作调到最佳状态。最后三发子弹,许海峰打出了两个10环、一个9环,这完美收官的三枪,把他的总成绩定格在了566环。
尘埃落定,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的冠军属于许海峰,这是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奥运赛场上斩获的第一枚金牌。
直到这个时候,许海峰才想起来,自己的领奖服还没准备好。当时许海峰穿了一双皮鞋,临时借了一条红裤子赶去领奖。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和队友王义夫一同站上了奥运领奖台,这一刻,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
然而这一幕,许海峰透露背后还藏着一段难忘插曲。
领奖后,奥林匹克组委会工作人员专门致歉,因未料到中国仅派两人参赛的项目,两人竟全部跻身前三,因此只准备了一面国旗。这意外的小插曲,恰恰印证了中国射击队在奥运赛场上的一鸣惊人。
许海峰至今仍感慨,这枚首金,不仅是他的荣耀,更开启了中国奥运的辉煌篇章。这声枪响,不仅打破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更射穿了中国体育的沉寂。
三次与军旅梦遗憾擦肩
他转身射击赛场决定为国争光
许海峰与枪的缘分,早在童年就扎了根。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军营里的枪械让他心生向往。喜欢枪的许海峰一直梦想着当军人,然而,他的军旅梦曾三次因年龄之差,遗憾折戟。
1974年年底,高中毕业了的许海峰开启了知青生涯,前往安徽农村插队。那个时候,国家对下乡知青每年有40元的补贴,这笔钱成了“靠近热爱的钥匙”,他攥着这40元钱,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把气枪。
“连吃饭钱都没剩,就为了练瞄准”——许海峰经常趁着农闲练射击。没有专业靶场,他就找一片空旷的田埂,画圈当靶心,那时的练习无关竞技,只为享受每一次瞄准、扣扳机的热爱。
1979年,许海峰春节回家过年,无意间得知自己中学时的体育老师王振泽,带队在安徽巢湖地区得了好多金牌,他便加入安徽巢湖地区射击集训队,仅两个月,便在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气步枪项目中夺冠,那一年,他22岁。
1982年,许海峰从步枪跨界到了手枪,仅仅训练了80天,就以370环夺冠,刷新省运会的纪录。凭借省运会的出色表现,许海峰入选了省队。一年后,他进入国家队,主攻“男子自选手枪50米慢射”。
在中国体育史上,许海峰是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1995年,38岁的许海峰因身体原因退役,转型担任了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队的教练。
退役后转型教练
他靠“穿针”训练出多位奥运冠军
转型后,许海峰带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接手了队伍,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当好教练”。他认为,教练好坏直接关乎运动员能否在赛场打出水平。
他创新设计了“滴孔穿针”的训练方法——用1毫米的钻头在塑料子弹盒打20个孔,让队员拿着针穿孔,这根针上面有一根10公分长的线,要保证线要拿稳,否则一动针就晃,以此来锻炼专注力,有的运动员最快40秒可以完成。
谈及许海峰的得意门生,陶璐娜是绕不开的名字。在她的成长路上,许海峰不仅是技术的教练,更是心灵的引路人。
在许海峰的指导下,陶璐娜很快就崭露头角:1997年世界杯总决赛,她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98年又蝉联世界杯总决赛冠军。这一年,作为国家队女子运动手枪的主力运动员,陶璐娜参加了世界射击锦标赛和曼谷亚运会,但这两次大赛都失利了。
许海峰一边调整她的训练计划,一边频繁找她谈心,他说“运动员低谷时,心理调节比技术训练更重要”。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担心陶璐娜由于过于关注成绩而影响发挥,许海峰想出了屏蔽监视器的办法。
许海峰特别叮嘱陶璐娜,在比赛中将赛场屏幕调暗,避免频繁地注视比赛成绩;他还把自己的帽子给陶璐娜,嘱咐她比赛时要戴上。许海峰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提醒她,心无旁骛地比赛。
最终,陶璐娜拿下了“女子10米气手枪”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了那届奥运会的“首金”。
△陶璐娜
在许海峰的执教生涯当中,先后带过37名运动员,其中有10位在国际赛场上夺得过桂冠。
训练场上,许海峰严苛执教,生活里,他又是细心的“大家长”。在处理女队员性别相关的细腻事务的时候,妻子赵蕾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底气。
许海峰和妻子相伴了40年。前几年,赵蕾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退休后,许海峰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妻子,用耐心和陪伴一点点温暖着赵蕾。
许海峰的一生,是对“有志者事竟成”最生动的诠释,更是中国体育人敢拼敢闯、永不言弃的精神缩影。正如他所说:“不管是当运动员还是教练,甚至是现在陪伴家人,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去做,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