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秋节,神秘而年轻的节日探索

访客 2025-10-06 14:26:23 45249
中秋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历史悠久,但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个节日不仅仅与月亮和团圆有关,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传说,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精神依然传承至今,这个看似普通的节日,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中秋节,远比你想象中更神秘,更富有内涵。

我们今天还在庆祝的传统节日,其雏形大多数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比如春节(元日)起源于上古时期;冬至、端午(五月初五)是从汉代开始庆祝的;除夕、七夕产生在晋代;重阳节缓慢定型于汉魏至南北朝之间;清明、腊八虽然时代稍晚,但作为它们主要祖源的上巳和蜡(zhà)祭也都完全能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相较之下,唐宋间出现的正月十五的元夜/元宵和八月十五的中秋二节显得尤其年轻,起源也更为神秘。

中秋佳节哪里来?众说纷纭任您猜!

对于中秋节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很多种说法。此处仅举几种示例。

1、夕月说

古代帝王要在春分、秋分二日分别祭祀太阳和月亮,称朝(cháo)日和夕月。

朝日夕月从上古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祭祀。

中秋节,神秘而年轻的节日探索
图为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书影

传统上,中秋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拜月(祭祀月亮),而且秋分和中秋可以算是不同意义上的秋季中点。所以有很多学者在想,中秋会不会是民间受到夕月启发而模仿出来的呢?

然而,我们在古籍中尚未找到古人认为二者有关的直接证据。

而且从情理推想,夕月自古都被明确为帝王的专属祭祀,哪个百姓敢去模仿,不怕诛九族吗?

历史上有那么多残暴昏君,各种捕风捉影的荒唐禁令数不胜数,为何没听哪个皇帝下过中秋太像夕月,大胆,给朕禁了的命令呢?

可见在古人眼中,夕月和中秋可能确实没有太大的相似性。

2、秋社说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春、秋两季各有一个由祭祀活动衍生出的欢腾、热闹的农业节日,称社日。

其中秋社(也称秋报,时间不太确定,经常定在本地最主要的大宗农产品收获之后,比如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时间有时会和中秋相近,而且二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狂欢属性。

所以也有学者猜想:中秋可能是从秋社变出来的。

问题是,秋社自先秦至近代一直比较繁盛,甚至到现代仍有少数农村地区会庆祝。这个节日和中秋节并行千年,分明是两码事。

而且,社日是个典型的农业节日,祭祀的主要是土地神(您看社字带个土字边),后来有的地区可能也顺便祭祀些水神、云神之类的,唯独中秋祭拜的月神和农业生产似乎没什么直接关系。

3、唐玄宗说

先造就开元盛世,又引发安史之乱的唐玄宗有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创举。

其中有这样一条:他把自己的生日变成了专门的节日。他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一开始称千秋节,后来改称天长节。

在他之后,大部分君王也都把自己的生日宣布为全国性的节日,比如明清时都叫万寿节。

唐玄宗时代的千秋节相当热闹,不但全国放假三天,还要在著名的花萼相辉楼前举办盛大的杂技表演,项目包括当时最流行的舞马(让马匹按节奏跳舞)、绳妓(类似现代的走钢丝,妓是女演员的意思)、险竿(以长竿为道具的杂技的统称,有车竿、爬竿、掌竿、顶竿等项目,比如顶竿就是一个人头顶长竿,竿上有数人翻跃、歌舞)等等。

在当时,每年赶到花萼相辉楼前为皇帝庆生(顺便免费观赏杂技)的百姓实在太多,到开元二十四年,朝廷甚至不得不拆毁了两大片房屋,以便扩充楼前的广场面积。这个节日确实和后世的中秋节差不多热闹。

那么,八月五日的千秋节何以变成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呢?学者又举出了玄宗幸月宫的传说。

这则故事有很多版本。

比如敦煌变文(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连说带唱的文体)《叶净能诗》记载,开元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带领臣子赏月,突然好奇地向身边术士叶净能打听:月亮上面什么样呀?

叶净能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说不清楚,要不还是带皇帝上去看看吧!唐玄宗兴致勃勃地穿上了素白的棉袄,跟随术士飞上天。

在月宫,他看到了水晶、琉璃、玛瑙制成的亭台楼阁,叶如银、花如云的巨大婆娑树,还有好几位身着宝衣的仙女。

面对这个梦幻世界,唐玄宗由衷感叹:太……太冷了,快……快点回……回去吧!

叶净能一听没办法,赶紧带着他返回地球。

当然,这个故事完全来自古人的想象——月亮没有大气层,昼夜温差极大,亮面(白昼)通常有一百多摄氏度,完全不像看上去那样冰凉。

但古人觉得它真的很浪漫,对此津津乐道,传讲不已。

中秋节,神秘而年轻的节日探索

在大多数记载此事的传世文献中,术士的名字换成了罗公远。

比如《太平广记》中的版本说唐玄宗就是在月宫中第一次听到《霓裳羽衣曲》的。当然,在真空中奏音乐,旋律再好也听不见。

这则传说在古代非常流行,而且似乎确实增强了人们对八月十五之月的关注。

自唐玄宗时代起,专咏八月十五之月的诗作几乎一下子便多了起来。

如中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既然是冷露桂花时节,大概正在农历八月;此夜之月人尽望,可见赏月已是极普遍的风俗。

又其《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其五)》诗云: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

连续五晚,天天看月,一点点看着月亮变圆,可见八月十五赏月的仪式感有多强。

然而,现存最早那些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记录都没强调玄宗幸月宫的故事。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节日不太像是由传说故事催生出来的。

4、仲秋傩说

最近,又有学者提出中秋节似乎是从中秋傩演变出来的。

古时有季春、仲秋、季冬三大傩(nuó,一种迎神祛鬼的舞蹈仪式,除夕就是由冬天的大傩变出来的),其中仲秋傩在隋朝时固定在秋分的前一天。

唐代傩戏所迎的神祇主要是太阴之神。据说,皎洁的月亮有净化妖邪的魔力。晚唐孙纬《中秋夜思郑延美有作》诗:中秋中夜月,世说慑妖精。若要借助月亮的力量给世界消毒,最好还是挑个有满月的日子。

所以,唐人似乎把中秋傩改到了八月十五日。

有史料记载,季春、仲秋二傩在唐代出现了强烈的世俗化倾向,这让它们彻底离开官方祭祀之列,成为了热闹的民间活动。

后来,佛教界人士在仲秋傩期间开展了盛大斋会,让傩戏更加热闹。这或许就是中秋节的来源。[1]

万民通宵聚狂欢 放灯吃饼庆团圆

如果不算仲秋傩,现存史料中唐人庆祝八月十五的风俗基本就只限于赏月了。而到宋代,中秋已正式与傩戏分开(如果它真的来自仲秋傩的话),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节日,中秋节之名也随之确定。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节,神秘而年轻的节日探索

中秋节,神秘而年轻的节日探索
知不足斋丛书本《梦梁录》书影

另一本宋代古籍《梦梁录》记载:最穷的人到了这一天时,宁可典卖衣服,也要买酒庆祝。在这段描述中,中秋的重要性堪比新年。

中秋节的风俗还包括拜月、放灯和团圆。中秋节放灯习俗与元宵节不同,元宵节的灯放在地上,中秋节的灯常放在水里。

周密《武林旧事》(武林在这里是杭州的别称,不是武术圈的意思)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河灯如星,恰与天上的朗月相应。月相的团圆让人联想到人间的团圆。所以苏轼才会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时突然想到远方的弟弟苏辙,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名篇。

另一位大词人吕本中还有一首《采桑子》,也很经典。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据宋人记录,汴京附近的人会在中秋节时吃一种叫玩月羹的食物,不过我也不知道这种羹具体是怎么做的。

当时也有一种圆饼名为月饼,但还不是中秋节令食物;有人说苏轼诗作《留别廉守》中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二句提到了今天的月饼,但这首诗从头到尾都与中秋节无关,而且嚼月(被咬过的月亮)的说法可以证明诗中的小饼不是圆的,与中秋节的团圆寓意相悖,恐怕没有成为中秋节令食物的潜力。

我们今天吃的月饼大概是明朝出现的。[2]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土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尽管中秋节这个节日的起源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圆月高悬,寄托着团圆与思念,也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温情与诗意。

值此佳节,我们也向广大读者致以最诚挚的祝福:中秋快乐,人月两圆。

参考文献

[1]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论唐代佛教斋会在中秋节演变中的作用[J].节日研究,2025,(01):22-32.

[2]杨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