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短剧改编经典IP,重塑故事魅力

访客 2025-10-10 14:23:57 51603
近期,短剧开始向经典IP进军,以短小精悍的形式重新诠释经典内容,这一举措旨在满足现代观众对快节奏、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同时传承经典IP的文化价值,短剧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解读经典故事,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小燕子和五阿哥沦为配角和宫斗“工具人”,“金锁”逆袭大女主、整顿后宫;孙悟空元神转世成为女驱魔师,在驱魔学院一路打怪升级;苏无名(《唐朝诡事录》主角之一)从大唐穿越到民国,一出场就看到同是穿越而来、被诬陷为“私生女”的太平公主要被私刑处决……这些曾赢得掌声甚至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经典IP正在被短剧玩出“新花样”。

除了已经播出的《昭世录》(短剧版《九重紫》)、《庆余年之帝王业》、《大唐来的苏无名》(短剧版《唐朝诡事录》),后续还有短剧版《折腰》、《与晋长安》、《扶摇》、《香蜜沉沉烬如霜》、《春光灿烂猪八戒》等作品待播。

各大平台、制作公司也纷纷加大投入:阅文宣布开放2000部优质网文IP,包括《许你万丈光芒好》、《我真没想重生啊》等头部IP,与各家短剧公司共创精品短剧;爱奇艺则和欢乐时光影业、星空华文合作推出“百部港片微剧计划”,将对《纵横四海》、《精武门》、《英雄本色》、《新上海滩》等经典作品进行翻拍。

业内热情高涨,自然有其考量。

一方面,多部改编作品数据飘红,短剧版《成何体统》开播首日就创下猫眼短剧品类历史最高热度值8774.52,《大话·大话西游》在抖音开播首日播放量破千万,这直接刺激了很多的从业者把目光转向大IP。另一方面,改编经典IP的成本也没有想象中高昂。改编授权价格大多在10万以内,平台也乐于采用“IP授权+分成”的合作模式,前期版权费不高,而是根据项目播出效果参与后期分成。

当下的短剧行业经历了狂飙式的增长,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剧供需”的监测,今年一季度短剧大盘热度值罕见出现环比、同比双下滑。流量减退、爆款难求、回报率下滑问题严峻,短剧行业急需找到新的注意力聚合器,而自带流量与粉丝的大IP,就是那个新突破口。

短剧改编“三板斧”:加快节奏、删繁就简、紧跟潮流

整体而言,短剧行业有三大改编原则。

一是加快叙事节奏,突出“爽感”。

这一改变无疑是为了迎合短剧观众的观看习惯:碎片化、低消耗、追求即时满足。在部分用户连看短剧都要开倍速的年代,把剧情“精萃提纯”——删减前期铺垫伏笔、背景人物介绍,直奔主题,保留最能提供即时乐趣、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情节,是IP改编必修课。

像短剧版《叶问》,开场就是叶问大战日本空手道高手名场面,把原作的高潮拿来当开篇,后面的剧情也是相当紧凑,转折、爽点一个接一个:叶问不是在被追杀,就是主动出手单挑各路高手,各种强视觉冲击的打戏高密度上演,感情戏、文戏则是能省就省,中间再掺杂落难英雄忍辱隐藏身份、国仇家恨等主题,情绪拉满。

短剧版《赌圣》、《天若有情》等改编作品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短剧界热衷于改编经典港片——“尽皆过火,尽皆癫狂”是港片黄金时代最大特色之一,这种“癫感”、“爽感”,正好契合短剧内容生态特点,改编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

二是删繁就简,剧情更聚焦、角色更精简。

针对不同IP的特点,业内主要有两条改编思路。

第一种情况,主要针对世界观宏大、人物关系线复杂的IP。这类作品为了平衡戏份、顺利推进剧情,往往会删减部分支线剧情,副线CP也没有太多展开,成为观众心中的“意难平”。短剧改编团队正好抓住这一点自由发挥,对隐藏情节加以完善,挖掘原作中并未展开的前因后果。

比如《仙剑三:生情》(短剧版《仙剑三》)聚焦在徐长卿和紫萱的三世爱恨纠缠,《庆余年之帝王业》接近于原作的前传,主要讲叶轻眉和五竹帮助年轻的庆帝过关斩将、攀上权力巅峰的故事。这些副线CP、隐藏情节,早在原作播出时网上讨论热度就高居不下,也不乏各种同人二创。如今经由短剧将其翻拍出来,精准切中观众诉求。

第二种情况,对于一些以还原主线剧情、把镜头对准主CP的翻拍作品,主创往往会跳过铺垫情节直接撒糖、增加主角互动戏份,最好尺度也能更“大胆”一些。

像《折腰》传出要翻拍短剧的消息后,粉丝讨论最多的就是男女主情感戏尺度能否超越剧版,比如还原原著小说中的“王母仙药”、“海棠醉春”、“雪地强吻”等名场面。剧方也很懂粉丝心思,不仅在宣布杀青的社媒动态中主动玩梗“张力拉满”、“小孩哥不准看”,目前释放的预热物料、预告片也都围绕“性张力”、“暧昧感”做文章。

三是紧跟潮流,努力关联当下热门题材、蹭热点话题,用新观点包装经典IP。

其中,增加穿越、重生桥段是最为常见的改编手法之一,包括《还珠》(短剧版《还珠格格》)、《大唐来的苏无名》、《西游驱魔前传》(短剧版《大话西游》)等都加入了相关设定。用女性视角来重新演绎男频向IP,也是一种流行手法,比如周星驰亲自下场参与监制的《西游驱魔前传》,就主要讲述孙悟空的暴戾元神转世为女驱魔师段小姐后发生的故事,是经典的大女主打怪升级套路。

善于追热点、懂用户情绪,向来是短剧创作者的优势,尤其是社会热点话题和剧情的融合,总能精准踩到观众的兴趣点上。经典IP的内容质量虽早已经过检验,但如今观众的口味、舆论风向变化实在太快,不与时俱进、给经典IP注入新内涵,很难打动年轻一代短剧受众。

短剧《橘祥如意》(短剧版《橘子红了》)、《山楂树之恋》的遭遇就是值得业内警醒。原作题材过于厚重,有一定的观看门槛,制作团队又选择基本还原原作剧情、不做大幅度改编,未能适应短剧观众观看习惯,最终播出效果不温不火。

短剧改编经典IP,重塑故事魅力

短剧《橘祥如意》/《山楂树之恋》,图源:豆瓣

总的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摸索,短剧IP改编已经逐渐形成固定章法:保留原作基本角色配置、剧情框架的前提下,对叙事节奏、情节冲突、人物关系进行调整,以迎合短剧观众观看习惯;跟着观众兴趣和市场潮流走,观众想看什么剧情、想撮合什么CP,就尽力办到。

然而,IP改编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大IP自带的流量光环、粉丝效应是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争议难平:重现经典,还是“魔性爆改”?

更早掀起改编热的长剧、电影行业,早已深刻意识到改编的层层阻力与挑战。

对内,IP改编容易让创作团队形成路径依赖,导致题材开发趋于保守、过度追求IP热度、不敢大胆创新;而且随着热门IP被大量、反复开发,既加剧了同质化现象,也让改编质量变得良莠难分,魔改现象频繁出现。对外,观众的新鲜感在流失,IP改编的名声也遭到影响,近些年不少大IP改编作品播出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

巧的是,早在流行IP改编之前,短剧行业就存在创新不足、题材同质化、情节剑走偏锋等“雷点”。这不禁让人担心:当IP改编遇上本就复杂的短剧内容生态,会否放大彼此缺陷?

事实表明,这些担忧不无道理。

一方面,“一本多拍”式改编盛行,加剧了IP内耗。

其中,番茄小说的热门网文《过分野》截至目前翻拍了8个版本,《女则倒背如流,家产她又争又抢》翻拍了11个版本,经典现偶IP《京枝欲夜》更是拥有13个版本,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一眼分辨不同版本《京枝欲夜》”、“N版西门礼臣(《京枝欲夜》男主)对比”等热门内容……

短剧改编经典IP,重塑故事魅力

《京枝欲夜》拥有13个翻拍版本,图源:抖音

短剧生产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拍摄灵活等特点,给“一本多拍”提供了便利。创作者都想快速生产、抢先一步推向市场——毕竟好IP就这么多,你不拍就会被同行抢了先,以至于购买版权、立项、开拍、排播决策等流程都不自觉按下加速键——可是这样一来,题材同质化的问题也会被放大,长期下去只会削弱创作能力。

况且从现有案例来看,IP改编并不是抢快就有用,一本多拍很多时候只会造成观众分流。比如番茄小说的经典修仙IP《我,修仙大佬强亿点怎么了》目前翻拍了4个版本,只有百川中文出品的《云渺》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已经拍到第四季,但其他版本并无太大声量。

另一方面,有关剧情、选角的争议此起彼伏,改编尺度越来越难以把控。

剧情改编争议最大的,是穿越、性转等桥段的适配度。

如前所述,制作团队在改编中加入穿越、性转等桥段,主要是为了迎合短剧观众的观看趣味和习惯,出发点没错,只是尺度不好把握:像《西游驱魔前传》这种本就带有玄幻设定且以无厘头风格著称的IP,观众对改编力度接受度相对较高;但一些原本和穿越搭不上边的IP也遭到“魔改”,就容易遭到粉丝抵触。

最典型的例子是《还珠》,主要讲述穿越回古代、寄生在金锁身上的当红女星林岁岁,为纠正小燕子、五阿哥等人的故事线,在后宫“打怪升级”的故事。根据这一设定,主角从小燕子、紫薇变成穿越过来的林岁岁,男主景渊更是新增原创人物,原作主角团集体沦为配角,剧情主题也更像“重生之我在清宫当丫鬟”、“当红女星后宫逆袭记”等短剧叙事套路,被诟病失去原作精髓。

怎么在保留原作精髓基础上进行创新,历来是IP改编的一大难点。短剧和长剧、电影叙事模式、节奏编排的差异,更放大了当中的困难。制作团队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和试错机会,才能找到这个微妙的平衡点。

短剧改编经典IP,重塑故事魅力

短剧《还珠》,图源:微博

相较而言,有关选角的争议更复杂,观众的口味也更难把握。

在《仙剑三:生情》中扮演女主紫萱的岳雨婷,就是近期最大“受害者”之一。因为形象气质和唐嫣差异太大,岳雨婷遭到原作粉丝吐槽,甚至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了短剧和长剧粉丝对选角标准的持续争论,演员本人不得不亲自出面回应“骂就骂吧咱不怕”。

事实上,几乎任何IP改编作品都逃不过选角争议,短剧如此,长剧、电影也如此。只不过短剧和长剧、电影项目体量不在一个层级,成本、受众所限,选角标准不可能向后者看齐;而粉丝往往有先入为主倾向,习惯用更严格的眼光看待改编作品的选角,加上外界一直对短剧演员带有刻板印象,才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好在,随着越来越多头部影视公司、长视频平台入局,短剧IP改编的选角范围也在放大,不再全是短剧圈那几张熟面孔。更多专业演员加入,有望给短剧行业带去了一些新鲜感和不同的演绎方式。

比如短剧《折腰》的男主选择了曾出演《流星花园》、《一闪一闪亮星星》等大热剧的吴希泽,《还珠》的男女主分别是选秀出道的人气小生罗一舟和科班出身、出演过《人世间》和《天才基本法》等热播剧的胡连馨。而短剧《叶问》的男主何浚豪是武术组合“新七小福”成员,师从成龙、有多年武术功底,利落的动作戏获得广泛认可。

此外,还有部分改编作品选择沿用原作班底,务求让观众更有亲切感。比如TVB亲自下场制作的《新闻女王》短剧版《热点女王》,由在原作中人气不俗的何依婷担任女主,新加入的陈自瑶、袁伟豪等也是港剧老熟人;《大唐来的苏无名》则由杨志刚继续出演苏无名一角。在多方努力下,制作团队正尽量寻找让原著粉、短剧粉、演员粉丝都相对满意的选角方式。

短剧改编经典IP,重塑故事魅力

短剧《热点女王》/《大唐来的苏无名》,图源:微博

种种迹象表明,短剧IP改编虽有积极一面,但也有许多未知风险和尚难解决的痛点。不是所有IP都适合改编,改编也绝非想象中的“爆款制造机”。

不过在短剧精品化的大趋势下,IP改编仍大有可为。作为经过检验的内容制作模式,IP改编能降低制作难度、快速聚拢用户关注、锁定垂类受众,让短剧生产再一步提速,并为陷入创意枯竭的创作团队提供一些内容新思路。

问题的关键在于,IP改编能否摆脱流水式作业,成为创作团队提升综合创作能力、发散思维的“助推器”:除了在改编中一味强调冲突、加快节奏、强行加入穿越惯用桥段,读懂原作的精髓、参考其叙事节奏与影视化呈现方式也很重要,让大IP和短剧生态更柔和地融合到一起,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让行业生态变得更丰富、更有活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