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高通涉嫌垄断被调查,监管底线不容触碰,法律面前无例外特权

访客 2025-10-11 17:19:07 2099
高通涉嫌垄断被调查,可能因其触及监管底线,在任何规则面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应遵循公平竞争的准则,此次事件提醒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避免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高通涉垄断被查或因踩监管底线 规则面前无例外!当全球芯片巨头高通因一桩未申报的收购案成为中国反垄断调查的对象,这并非偶然。2025年10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对高通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立案调查,这一消息如同信号弹,揭示了监管机构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底线要求。在智能汽车芯片这个万亿赛道上,这场调查不仅揭露了高通的合规漏洞,也反映了全球科技巨头在新兴领域普遍存在的“规则侥幸”。

高通此次涉案的收购对象Autotalks是一家以色列公司,在车规级V2X通信芯片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已进入宝马、大众等车企的前装供应链。高通作为全球移动芯片霸主,早已通过收购恩智浦部分汽车业务切入智能汽车领域,2024年其汽车芯片营收达128亿美元,同比增长45%。高通与Autotalks的结合可能对智能汽车核心通信链路产生潜在垄断,挤压其他创新者的生存空间,甚至导致行业陷入“技术锁定”风险。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五条,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时,必须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不得实施集中。高通此次“未依法申报”,触碰了这条红线。

过去十年,中国反垄断调查从针对外资的误解逐步走向一视同仁的规则化治理。2021年对阿里巴巴的罚款,2022年对美团的处罚,2023年对知网的处罚,再到如今对高通的立案,监管逻辑始终清晰:无论内资外资,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涉及垄断行为,就必然面临调查。这种进化背后是中国从“市场换技术”到“规则护创新”的战略转向。智能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制高点,中国不仅要培育本土企业,更要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时对高通的调查旨在维护市场竞争,让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企业获得喘息空间,让车企在选择芯片时有更多议价权,最终让消费者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聚焦“未申报”而非“禁止收购”,体现了监管的精准性。根据《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未申报案件并非一律禁止,若审查后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企业可补正程序;若存在垄断风险,可要求剥离业务或放弃集中。这种模式既守住了规则底线,又给了企业合规整改的空间。

高通的“未申报”反映了科技巨头在新兴市场扩张时普遍存在的“合规傲慢”。回顾全球科技史,从微软的浏览器捆绑案,到谷歌的安卓反垄断诉讼,再到Meta的数据垄断争议,巨头们似乎总认为技术优势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傲慢体现在对新兴市场监管体系的轻视、对“程序正义”的忽视以及对“生态垄断”的误判。高通试图通过垂直整合构建闭环生态,但生态的前提是公平竞争,而非“赢者通吃”。

高通被立案调查给所有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市场,合规不仅是生存前提,也是竞争入场券。尤其是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新兴领域,企业需要建立“合规先行”的思维。具体来说,企业要读懂中国的“规则语言”,建立“本土化合规体系”,平衡“创新速度”与“合规节奏”。只有在公平的赛道上,真正的创新才能跑得更远。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