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山地户外旅行,周全准备,安全前行

访客 2025-10-14 18:07:40 1785
山地户外旅行并非简单的说走就走,周全的准备至关重要,参与者需对目的地环境、气候、地形等做深入了解,并准备相应的装备、食物和水源,充分的准备工作能确保旅行的安全和愉悦,避免因意外状况带来的风险,周全的准备工作是山地户外旅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双节假期前后,一系列山地户外事故引发关注。青海二百余人徒步被困;近千人因暴雪被困珠峰东坡;三名中国公民在澳大利亚登山徒步时身亡;一游客在四川党岭徒步时失温休克……近年来,走向户外渐成时尚,但大美自然里不仅有“诗和远方”,亦潜藏风险。多名专业人士表示,山地户外运动需做周全准备,不可“说走就走”,应大力科普户外风险,推广户外安全教育,促进全民户外运动素养提升。

近期登山、徒步事故多发的原因在于户外行业爆发式增长。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雷东风认为,户外运动热度飙升,社交媒体“打卡”风盛行,让更多人愿意走进自然,这是好的趋势。但参与者多,尤其是新手多了,事故数量也会相应上升。

中国登山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指出,低海拔登山、徒步、穿越的事故数量高居各类活动前三,近两年三项事故之和占总事故比例均在80%以上。这主要由于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参与人数大幅提升,而低门槛也易导致参与者放松警惕。

北京市登山运动协会副会长胡松强调,户外不是公园景点,而是个复杂环境。山地徒步也不是普通意义的旅行,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可放松警惕。新人涌入,对户外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多变是引发危险的主要原因。北京蓝天救援队山野组队长曹春利指出,比如失温,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夏天也可能发生,只要汗、冷、风这三个要素齐全。海拔高的山峰,山脚和山顶的天气天差地别;哪怕几天前的降雨,也会导致山路湿滑松软。突发疾病也易造成风险。肠胃不适是野外遇险的“第一杀手”;户外动植物多,一些人会突发过敏;是否发生高原反应和体能好坏也没有直接关系。

进入山野之前应从人、环境、装备、组织流程这四大风险因素入手做好准备。个人体能和出行同伴素质至关重要。要详细了解路线的海拔、长度、爬升等信息,上下山和走平路的体能消耗不一样,一般认为山里五公里相当于平地十公里。初涉户外,可从一些森林公园里人工修葺的徒步步道开始尝试。结伴出行是户外运动的基本要求,并最好由专业领队带领。选择领队时,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山地户外指导员证、高山向导证是最权威的技能资格认证。此外,各地登协颁发的向导、协作证件也可作为领队水平的背书。

环境指天气、地貌、水文、动植物、人文等多方面因素。野外看到不熟悉的动植物,不要随便触摸。最好不要走没路的地方,小碎石比想象中要湿滑。装备要根据环境情况准备。是否有详细的强制装备清单,也可成为新手筛选领队的标准之一。保温毯、求生哨、常备药(比如肠胃药、过敏药)、碘伏或创可贴是必带物品。切不可穿着皮鞋衬衫就上山。不论行程长短都要带上头灯,万一白天回不来,头灯能解放双手,夜间行走更安全。

组织流程也需要“以防万一”。户外计划一定要把各种意外情况纳入考量,尤其不能忽略小概率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有可能遇险时要坚决下撤。确保所购保险险种能对相应情况进行赔付。

双节假期中的部分事故或因无资质领队操作不当所致。民政部门在接受户外运动俱乐部成立申请时,可考虑将行业协会的资质认定纳入审核条件。然而,户外运动的特殊性在于,其活动区域的开放性导致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时时在场。网络平台应加强对发布户外运动带团信息账号的审核,景区等户外运动场所应加强极端天气提醒等应急系统建设。一旦出事,对确有违法行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个户外运动参与者也应成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业内呼吁客观理性看待户外运动中出现的风险。运动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因噎废食。只要科学计划、做足准备,风险是可控的。开放的山野是全社会的财富,虽会遇到波折,但走向自然的脚步不应被叫停。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