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日本女性,突破传统角色,进军政治巅峰——从将军到首相之路

访客 2025-10-22 11:13:43 4198
日本女性地位逐渐提升,不仅能够在军队中担任将军,还有机会成为天皇,日本女性更是迈向政治高峰,不仅能当首相,而且在政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们的出现为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女性的能力和潜力。

日本女性:当将军,当天皇,现在还能当首相?

很多人都担心石破茂辞职,日本再选上来一个极右翼首相。结果,越怕什么越来什么。极右翼的代表人物高市早苗当上了自民党总裁。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说起来,日本自从1885年设立内阁总理大臣这个职位以来,到今年正好140年,要是高市早苗能摆平这些在野党,那日本就迎来了第一位女首相。从日本历史来看,有不少女性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甚至还有过几个大权在握,深刻影响了日本历史的女性人物。女性领导人是如何影响日本历史?近现代,日本女性又是如何一步步当上首相的?

说起日本历史上的女性领导人,有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女王卑弥呼。有关这位女王的记载并不只存在于日本,这时候的日本处于弥生时代,中国这时候大约是东汉末年到三国。当时日本还没有学习大陆制度建立有成文制度的国家。而卑弥呼这个名字,却见于陈寿的《三国志》中。

◇图为卑弥呼女王想象图

根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倭国曾有一名男王统治了七十余年,男王死后倭国发生大乱,国人互相攻伐多年,最后共立一个叫“卑弥呼”的女王,这才平息混乱。按照《倭人传》的说法,这位卑弥呼女王事奉“鬼道”,能用神鬼之术惑众,尽管一把年纪了,但没有老公,由她弟弟辅佐,两人共同治理国家。不过,在卑弥呼当上女王后,她基本住在深宫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有人见过她。在传说中,照顾这位女王的起居有上千侍女伺候,只有一个男子送食,出入传达女王的话语命令。

◇图为卑弥呼女王派遣难升米出使魏国的漫画

而之所以《三国志》里会有这段记载,主要还是因为卑弥呼曾经派大夫“难升米”和“都市牛利”出使魏国,当时的魏明帝曹叡就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正是因为这次友好访问,大陆才留下了卑弥呼女王的史料。不过,咱们从史书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日本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上还颇为原始。比如史料里说卑弥呼信奉鬼道,其实这就有了一层比较原始宗教色彩,换句话说,卑弥呼这个统治基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始宗教信仰,靠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来收拢民心。

◇图为卑弥呼女王想象图

尤其是她在当女王以后深居宫中,其实也是一种给自己增添神秘色彩,让底下人更加迷信的手段。可以说,卑弥呼是半巫半王的这么一个性质,所以后世描绘的卑弥呼形象大多都融合了一些巫女的要素。只不过卑弥呼的血脉与政权并没有传下去,她的邪马台国最后也被大和王权取代。

◇图为神功皇后图

等到大和王权统一日本之后,也树立了自己的女领导人形象,这就是神功皇后。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这个神功皇后是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的老婆,她妈还是新罗王子的后裔,也就是说,这个日本皇后还有韩国人血统。说到这个神功皇后,这位不仅打小就聪明睿智,而且政治手腕也非常了得。等到自己老公仲哀天皇死后,神功皇后代替自己儿子长期摄政,随后,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把不服管的地方诸侯全部摆平,稳住了国内局势。因此有些说法就认为,这个神功皇后就是第15代天皇。而在记载中,神功皇后干过最大的事就是带兵远征新罗。说起来,这远征的故事还传的挺邪乎,仲哀天皇在位的时候,天神上了皇后的身,然后借皇后之口,说海外的“处女之睩”,也就是新罗国那是遍地金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天皇大军开到,就能兵不血刃拿下这块宝地。结果,仲哀天皇担心找不到地方,始终没按天神的意思出兵。就这么着,仲哀天皇惹怒了天神,第二年就暴病死了。

◇图为明治时代绘制的《大日本史略图-亲征朝鲜的神功皇后》

等到神功皇后摄政后,不敢再怠慢神意,甚至怀着孕,女扮男装带兵出征新罗。新罗王听说,这女王都身怀六甲了,还要打他,那意思就是要跟他不死不休玩命,就给吓破了胆,亲自到皇后船前请降。神功皇后看新罗王这么“识时务”,就放了新罗王一马,亲自将矛插在新罗王宫前,要新罗王每年朝贡。最后,神功皇后带着八十艘满载战利品的船凯旋回到了日本。在这之后,神功皇后还有两次远征新罗,遣使大陆的记录。不过,大家从这个故事里也能看出来,这种传说故事可信度非常存疑,哪有这种远征故事的,又是天降神意,还上赶着逼你远征,而且大军杀到人家,就望风而降,哪有那么好的事。其实,《日本书纪》里关于神功皇后的史料也被日本自己人质疑,甚至有人就说,神功皇后的故事就是大和王权把卑弥呼女王的事儿拿过来,搞了个自己的版本。尽管神功皇后一度写入了日本近代教科书,但这历史故事实在是太离谱,到了战后又给删了。

◇图为推古天皇画像

虽说神功皇后的真实性有很大争议,但再往后日本的几个女天皇,那可就是货真价实的了。第一位被广泛承认的女天皇是第33代推古天皇,她能当上天皇的原因和血统有关,她亲爹是第29代钦明天皇,亲妈的娘家人是权门苏我氏。等到权臣苏我马子杀了第32代崇峻天皇之后,为了保证自家的权力,就选了这么一位即有天皇血脉,又有苏我氏血统的女性上台当天皇。不过,甭看推古天皇是靠姥爷家上来的,但她在天皇的宝座上干得也确实不错。

这位推古天皇不仅非常具有政治头脑,而且任贤不任亲,没有立自己的血脉当接班人,而是把哥哥用明天皇的次子立为皇太子,这位就是日本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圣德太子。在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的主持下,当时的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世称之为“推古朝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里,最关键的一项,就是让日本加强对大陆的联系。以前的日本大多时候,只是派个使者过来,管大陆的朝廷要个称号,争取一个法统地位,最多也就是要个印玺,弄点日本不好产的铜镜。而到了推古天皇这块开始,日本不仅要派使者,还要派留学生去大陆,学习完大陆的文化和制度以后带回日本。当时中国还是隋朝,所以又叫遣隋使,后来的遣唐使制度就是来源于此。

◇图为今天的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

除了这一套,推古天皇还设立了一套法律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冠位十二阶,所谓冠位十二阶,就是山寨大陆官制,依冠位分出不同颜色的官帽,以此区别官位高低,由中央朝廷授予。推古天皇搞这套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来打破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并且整顿当时日本高层之间纠缠不清的地位问题。此外,日本佛教的振兴也是在推古天皇治下,在她的支持下,圣德太子写出了《法华经义疏》《维摩经义疏》《胜鬘经义疏》三部佛经注释,还营建了法隆寺,这就让佛教真正在日本落地生根。可以说,日本后来的国家基础,很多都是在推古天皇一朝打下的。

有推古天皇开了个好头,再往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日本对于女性当天皇也没怎么排斥,前后出了六任女天皇,像第46代孝谦天皇,爹是圣武天皇,妈出身藤原氏,本来她有个弟弟,结果这个弟弟早夭。爹妈后来也没生下个儿子,只好把她立为皇太女,从世界历史上来看,这孝谦天皇也是第一个被立为储君的女性。而随着日本律令制国家的逐步建立,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反而越走越低。

◇图为孝谦天皇画像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律令制是效仿大陆建立的,文化和观念上也受大陆影响,这里面自然有一些歧视女性的情况。比如遣隋使和遣唐使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没有女性参与,这就导致女性在外交上的话语权没那么重要。除了受大陆的影响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本土宗教文化的影响,就拿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来说,这个宗教在性别上一开始是一碗水端平的,男女都能当一把手。但神道教本身也强调“洁净”与“秽”的二元对立。神道教认为“洁净”是和天神沟通的前提,而女性的经血和处女血,分娩血都被认为是“秽”,而女性如果带着这些“不洁”的东西参加祭祀,就会冒犯天神。所以,在当时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都会要求生理期的女性回避。

◇图为扮演神道教巫女的日本女孩

等到日本建立律令制国家以后,受外来文化进一步影响,日本社会就强化了“女性不洁”观念。当时的日本人就认为女性第一次性生活,还有生孩子都要见血,而血是不洁的秽物,所以非处女,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女人也是需要回避的不洁之物。由此甚至衍生出很多非处女不能干,甚至接近都不行的事。像是日本的打铁工作,一直到江户时期都禁止非处女靠近铁炉,认为非处女会让掌管冶铁的神明不高兴。

因为这些原因,日本女性不管是在政治生活,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都快速下滑。别说女天皇,就连有地位有号召力的女性都很难出现。等到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已经完全成了男性的附属品,甚至连姓名都不配有。像是平安时期的名著《源氏物语》,这本书里的所有女性人物其实都没名字,现在看到的称呼都是后人根据篇名或者她们各自的特征加上去的。就连作者紫式部,这个名字也不是她的真名,紫是后人取故事女主角紫之上的紫字,式部是作者父亲的官名。啥啥不能干,连名字都留不下来,这个时代的日本女性自然是没什么地位,最多也就是写个小说,搞点文学创作。

◇图为巴御前出阵图

反而是后来武士的兴起,又让一些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相对提升,和京都里搞文化的公家不同,武士最开始都是一帮提刀砍人的大老粗,不讲那么多文化上的规矩,更奉行实力至上的规则,不论男女,有能力的就能上去。在源平合战中讨伐平氏的源义仲,他的妾里就有一位女武士巴御前,巴御前不仅长得漂亮,打仗也非常勇猛,善使长弓。从源义仲起兵开始就一直伴随夫君左右,源义仲讨伐平氏的战斗里,巴御前一战讨伐了七名武士。在宇治川一战里,源义仲被自己堂兄源赖朝的军队大败,最后身边只剩五人没被打倒,其中就有巴御前。源义仲不忍看她陪自己送死,让巴御前一人逃跑,起初巴御前不愿离开,但耐不住源义仲再三劝说,最后临行前巴御前仍阵斩一员敌将,替源义仲尽最后一份力,最后消失在乱军之中不知所踪。相传她成功逃出战场,出家为尼了却残生。

◇图为北条政子木像

和勇猛善战都巴御前相比,同时代另一位女性的结局就显贵得多。这位就是镰仓幕府开创人源赖朝的正室北条政子。她是伊豆当地豪族首领北条时政的长女,源赖朝被平家流放到伊豆的时候,北条时政受命监视源赖朝,结果没想到自己女儿和源赖朝看对了眼。一开始北条时政害怕女儿与流放犯扯上关系引起平家不满,索性把她嫁给朝廷在伊豆的代官。结果政子也不是一般人,直接跑了,翻过一座大山回到赖朝身边,夫妇俩躲在伊豆山神社内,由于神社有着僧兵守护,代官也不敢出手。不久,政子生下了长女大姬,时政终于认可了两人的婚姻,北条氏也成了源赖朝的重要盟友。在源赖朝还活着的时候,北条政子只是作为他的正室活动,并没有走到台前指挥。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源赖朝死后的一系列变动。

◇图为关于“尼将军”北条政子的传记

本来源赖朝意外坠马身亡后,也轮不到北条政子指挥大局,她落发为尼退居幕后,让自己的长子源赖家接任第二代将军。结果她这个大儿子源赖家水平太次,天天和底下一帮老臣发生冲突,而且不务正业,每天就喜欢玩蹴鞠,饮酒作乐。最后被北条家政变弄下台。换上了政子的小儿子源实朝,但是源实朝上台的时候也不过12岁,真正的政令全出自北条政子。这时候,也是北条政子权力最大的时候,征夷大将军是她的小儿子,幕府里行政等级最高的执权北条义时是她亲弟弟。无论哪头都得听她的,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北条政子就是真正掌握日本最高权力的人,也难怪后来日本人将北条政子比作“日本的吕雉”。

不过和吕雉的飞扬跋扈相比,北条政子做事就稳重得多,这也导致了俩人完全不同的结局。吕雉最终惹恼了一帮开国功臣,死后族人被杀了个干净。而北条政子远比吕雉得人心,在镰仓第三代将军源实朝遇刺身亡后,后鸟羽上皇趁机起兵想推翻幕府,发出敕旨号召关东武士攻打镰仓。尽管一部分被拦截,但消息还是传到了关东,武士们开始在忠于天皇还是忠于幕府间动摇。如果这帮人选天皇,那对于幕府和北条氏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为了解决这场危机,北条政子主动站了出来,召集武士发表了一次大演讲。在演讲中,政子把自己老公对关东武士们的恩情,形容为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号召武士要报源赖朝的恩情贷。在她的煽动下,关东武士大多投向幕府一方,幕府这才快速拉起一支数万人的大军,进军京都,大败后鸟羽上皇的军队,从此奠定了镰仓幕府的根基。甚至再往后几百年日本武家统治的基础,都可以说是由政子这次演讲奠定的。也正因如此,人们把她和将军并列,送了她一个“尼将军”的称号。

虽然有北条政子这样的女性政治家,这种情况可不是常态,在武士统治的时代,女性地位仍不可避免的下滑,原因也很简单,说到底女性和男性在身体机能上有着根本差异,论打仗女性肯定不可能是男性的对手,这是生理上无法弥补的问题。这也就让女的很难跟男的一样上战场,凭军功另立家门,只能依附于夫家。所以,日本在武士统治时代,女性往往都是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除了极少数昙花一现的例子,大多女性都是只能在幕后相夫教子,纵使娘家再显赫,也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推古天皇和北条政子这样的女性领导人,但要注意,这只是日本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推古天皇能上位主要是身份血统摆在这,再加上当时的贵族支持,她才能稳坐天皇宝座,可以说,几乎所有女天皇的权力很大原因就是源于她们亲爹。而北条政子更不用说了,人老公就是幕府将军源赖朝,自己成了寡妇以后,更是联合自己的亲爹北条时政掌握了大权。总的来说,日本古代不像中国那样特别强调男尊女卑,一些贵族女性甚至可以主动掺和政治。但这并不代表当时的日本女性有多高的政治地位,能和男性平起平坐。其实,在古代社会,绝大部分普通女性就是丈夫财产的一部分,还要和男人一样要承受重税和劳役。

◇图为明治时代,从事纺织业的日本女工(不论男女,只有在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进而争取到政治上的权利)

等到明治维新,近代化开始,日本女性地位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当时的大学者福泽谕吉就提出过“男女同等,夫妇同等论”。早在1879年,就有日本妇女提出无选举权不纳税的口号,由此掀起了日本的妇女解放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世界左翼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日本妇女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图为昭和时代的“女子挺身队”

◇图为冲绳战役前,被动员的“姬百合部队”成员

但没过多久,日本开始侵华,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争扩大,在军国主义之下,日本妇女地位一下又倒了回去。当时甭说什么女性权利了,甭管男女,只有给天皇尽忠效死的义务,在战争后期,日本大本营要和英米鬼畜本土决战,搞什么“一亿总玉碎”,女的也要练竹枪,和美国大兵来个极限一换一。甚至在冲绳岛就有不少日本女学生组成“女子挺身队”“姬百合学徒”,眼瞅着美国人包围了自己,集体高喊“天皇陛下万岁”,然后抱着手榴弹就自杀了。可以说,这时候的日本,除了天皇和那大本营那些高官,都是战争的耗材和炮灰。直到战后,日本在美国人的改造下,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咱们看日本女性政治家的历史,总的来说,这些在史书上留名的日本古代女性对政治的影响,更像是一种“催化剂”,她们往往是在危机中崛起,推动了日本制度创新和文化融合,但不论是卑弥呼还是推古天皇,不管自身多么聪慧过人,都要依赖身边的男性辅佐。尽管一些女性看起来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但归根结底都属于昙花一现。不过,到了战后,制度本身才是日本女性参政议政的权利的根本保障,这时候出现一个女性当首相那就是早晚的事儿。咱再说回高市早苗这个事来,其实咱们看高市的一些观点,她作为一个女政客,观点一开始反而是偏向保守的,比如她之前还去参拜靖国神社,对中国韩国强硬,主张结婚之后妻子跟着丈夫姓。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她当选后大家都以为她会一贯坚持这些个保守观点。结果人反而黑不提白不提了,又开始慎重看待靖国神社,包括谨慎考虑与中韩的关系,改姓的事也不再多说。其实,咱们看高市早苗这些前后矛盾的表现就知道,一个政客为了拉选票,在公开场合放一些抓人眼球的观点和言论,这再正常不过了。她上台前说什么和她真当了首相怎么做,可能完全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高市早苗要是真当了首相,象征着日本政治右转的意义更强,当然了,这一切还得看她能不能顺利当选。当选后到底能不能搞定日本各派政治势力,能不能像她的偶像“撒切尔夫人”那样,成为日本的铁娘子,这一切的一切,还要留给时间检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