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浙江父子缔造配件帝国,成就2000亿巨头企业

访客 2025-10-23 17:10:22 66242
浙江父子从事配件制造,凭借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成功打造了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巨头,产值高达2000亿,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认可,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家企业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年A股“最火”的公司里,三花智控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三花智控的股价年内已经翻倍,市值也从5月30日的964亿元,一路上涨至10月22日的2024亿元。

这家位于浙江新昌,以做农机和空调配件起家的小厂,在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之后,现在已经开始讲述“机器人配件供应商”的新故事。市场正在紧张地期盼着,它能在未来拿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订单。

虽然人形机器人市场还未到完全爆发的时刻,但“造富”效应已经显现。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三花智控创始人张道才家族财富就达到了315亿元。如今,随着三花智控股价狂飙,其身家还在猛涨。

01、被百亿规模预期带飞

三花智控最近一次大涨发生在10月15日。当日午间,市场上传出一则消息:特斯拉向三花智控下达了超过50亿元的线性执行器订单,并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市场估算,按照这个订单量,足以生产至少18万台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该消息传出后,三花智控在A股和港股同时直线拉升。三花智控A股盘中触及涨停,报44.18元/股。当日晚间,三花智控不得不紧急发布公告回应称“该传言不属实”,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这并未浇灭资本市场对三花智控的热情,其股价只经历了短暂回落便恢复上涨,截至10月22日,三花智控股价收报于48.10元,总市值达到2024亿元。

正是因为搭上了特斯拉和人形机器人的“东风”,三花智控的股价今年一路水涨船高。

人形机器人赛道中,特斯拉是跑在前头的玩家。早在2022年,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工程机横空出世,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特斯拉CEO马斯克曾预期,这款机器人未来“将占据特斯拉80%的价值”。它的量产进度和供应商名单,也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

在外界看来,三花智控进入特斯拉Optimus的供应商名单,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三花智控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控制部件制造商,从2017年起就和特斯拉进行合作,成为其一级供应商。由于和特斯拉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早已将其视为“特斯拉概念股”,也有理由相信其能力是可延伸的。

“这类复杂零件供应商要做人形机器人很容易,很多技术是相通的。”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告诉《财经天下》。

三花智控在这方面的一系列提前布局和动作,也拉升了市场的期待。

早在2023年,三花智控就已开始布局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并和国内做谐波减速器的龙头企业绿的谐波签署协议,共同在墨西哥投资建厂。机电执行器包括旋转和线性执行器,是人形机器人关节运动的核心部件,主要由伺服电机、减速器和编码器组成。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想要像人一样能走、能跑、能干活,它是关键“关节”。

2024年1月,三花智控还与杭州钱塘新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书,计划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其中有不低于38亿元将用于建设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的研发生产基地。

就在今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终于迎来爆发。2025年1月,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如果一切顺利,Optimus将在2026年实现产量的10倍增长,目标是明年生产5万~10万台,下一年再增加10倍。此外,他还透露,Optimus的价格区间预估在2万~3万美元之间。

Optimus躯干包含28个执行器,其中线性执行器14个,旋转执行器14个。这些执行器单机价值大约上万元。这样估算,执行器未来市场规模可超百亿元。

市场沸腾了。1月9日,三花智控强势涨停,此后四个交易日内其股价涨幅超过25%,并在1月13日盘中再次涨停,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其股价虽有波动,但基本上一路保持上升势头。

虽然三花智控没有公开过客户信息,但在今年8月底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三花智控管理层表示,公司已成立机器人事业部,配合客户产品研发、试制、迭代并最终实现量产落地,“机器人项目整体推进非常顺利”。

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三花智控方回答投资者称,已对机器人机电执行器方面展开持续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已与客户建立合作,具备先发优势。

今年9月,特斯拉董事会还为创始人马斯克出炉了一个股权激励方案:如果特斯拉的市值能从当时的1万多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并完成累计交付2000万辆车、交付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等目标,马斯克将获得总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

这不仅对马斯克是个“超级激励”,也刺激了市场对“特斯拉概念股”的预期。自9月起,三花智控多次涨停,股价一路攀升,并在10月9日达到了50.43元/股的历史高点。

资本市场里的顶级游资也已下场投资三花智控。10月15日,以“押中”寒武纪闻名的“牛散”章建平,其常用席位买入三花智控6.82亿元。

即便传闻中的大单没有成真,三花智控在技术和产业布局上的“卡位”,已令市场急不可耐,要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买单”了。

02、从农机小厂到2000亿巨头

从制冷配件起家,到成为机器人板块中的明星公司,这条路三花智控走了40多年。

三花智控的前身,是浙江绍兴新昌县的一家农机修配厂。公司的灵魂人物张道才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农机厂任供销科长。后来厂子更名为新昌制冷配件厂,34岁的张道才在1984年出任厂长。

当上厂长的张道才开始加强对外合作,研发各种空调零配件。1994年,他成立了一家名为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全力攻关“四通换向阀”。这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空调用控制部件,此前市场一直由美国兰柯公司垄断。三花的四通阀推出后,在1996年产量就达到了10万套。

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兰柯公司注意到了这家业内新秀,在1998年来到新昌想要收购三花的四通阀业务,出价一度达到2500万美元,但被张道才拒绝了。随着三花产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三花反过来收购了兰柯四通阀业务,上演了一出精彩逆袭,也将公司四通阀的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到了60%。

随着国内空调市场的扩大,三花公司的业绩不断增长,并正式转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三花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并在后来更名为“三花智控”。

在这之前,张道才已经不满足于将业务局限于空调零配件领域,在2004年成立了子公司三花汽零,提供热管理系统。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2008年张道才去拜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后者兴冲冲地拿出几块锂电池板告诉他,现在“要搞就搞新能源汽车”,这番话立时坚定了张道才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决心。

热管理系统虽然已经用在燃油车上,但是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更加关键,它的电机、电池及电控系统等部件都有更高的散热需求。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就此成为三花智控的新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三花智控的“二代”开始接班。2012年底,张道才的长子、70后张亚波接过了上市公司董事长、CEO的帅印。

三花智控的故事也随之掀开了新篇章。2017年,三花智控以21.5亿元将子公司三花汽零全资收归旗下,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后者作为新能源车热管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切入了特斯拉供应链。在特斯拉重磅车型Model 3的上市交车仪式中,三花汽零就作为重要提供商被邀请到了现场。

特斯拉的“背书”为三花智控拿到更多的车企订单打开了大门。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三花智控的这部分营收也跟着水涨船高。2017年三花智控的汽车零部件板块收入还只有10.34亿元,营收占比11.18%;到2024年已增长至113.87亿元,营收占比达到40.74%。

2025年上半年,三花智控实现营收162.63亿元,同比增长18.91%;净利润21.10亿元,同比增长39.31%。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仍是公司的业绩“基本盘”,贡献了103.89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5.49%,在总营收中占比63.9%;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58.74亿元,同比增长8.83%。

但三花智控也有增长的隐忧。2022年,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业务“第二增长曲线”的大幅增长,公司实现总营收213.48亿元,同比增长了33.25%。但在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45.58亿元和279.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4%和13.80%,增速在逐渐下降。

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依赖大客户,也为三花智控的增长带来了制约。随着特斯拉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降,以及国内车企加强对热管理系统自研进程,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业务同比增速从前几年的两位数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10%以下。

三花智控寻找“第三增长曲线”也已箭在弦上。人形机器人赛道,就是它悄然布局的下一站。

今年年初,三花智控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招股书。此次赴港上市,公司募资总额为93.36亿港元(约合85.6亿元人民币),约10%将用于仿生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

6月23日,三花智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张道才、张亚波父子同时现身,敲响了上市的铜锣。在4个月后,截至10月22日,其港股的股价涨幅超过79%,市值也已达到1700亿港元。

根据2025年7月公司公告,在三花智控股东中,由张道才实控的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三花绿能实业集团以及张亚波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持股比例为39.57%。如果按照三花智控A股市值2000亿元计算,由张道才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控制的股份,价值已高达791.4亿元。

03、机器人领域造富故事还在继续

人形机器人赛道在2025年炙手可热。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美元,投入使用数量或超10亿台。

面对万亿元规模蓝海市场,除了特斯拉,国内新能源车企们也扎堆“下海”,汽车产业链中诞生的“造富”故事不止三花智控一个。

今年4月,广汽集团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包括新一代一体式关节产品和低压伺服驱动器等,还计划在2025年完成自研零部件小批量生产,并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区。

在2024年财报电话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就表示,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更深入地融合,将是小鹏汽车“三条增长曲线”之一。他还透露,小鹏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小米集团在2022年曾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10月10日,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已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yberOne”完成作品著作权登记。

“汽车产业链庞大,相关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都较强,相应地,车企也都基本具备做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而且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巨大,对于车企来说,这是一条未来可带来收入的新业务线,在二级市场上也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张翔对《财经天下》说。

汽车供应链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机器人核心器件领域,并先一步吃到了资本市场的红利。除了三花智控外,拓普集团也是得到市场强烈关注的公司。

拓普集团也来自浙江,早在2016年就已是特斯拉的底盘供应商,后来其业务又拓展至更多的配件产品以及热管理系统上。在2023年,拓普集团成立电驱事业部,并将重点放在线性执行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2024年,拓普集团投资50亿元在宁波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今年以来,拓普集团股价涨幅已超过47%,并在9月18日达到了81.55元/股的历史高点。截至10月22日,其市值已达1236亿元。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拓普集团创始人邬建树以590亿元的身家位列第382位,在宁波企业家中登顶。

浙江本来就是汽车供应链企业集中的地区。在罗兰贝格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单中,浙江共有18家企业上榜,高居第一。新能源汽车和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产业链上也高度契合。

虽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进展目前还不算稳定,马斯克公开宣布的今年5000台的量产预期能否达到也还是个未知数,几乎所有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人形机器人整体市场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国内的供应链企业,正面临更大的市场契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