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气候预测,冷暖起伏大,冬季天气将异常寒冷吗?
关于今年冬天的冷暖预测,目前存在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可能会很冷,同时也存在冷暖起伏大的可能性,具体情况仍需关注气象部门的最新预报和监测数据,以获取准确的天气变化信息。
近期多地气温偏低,提前体验到了冬天的感觉。不少网友疑惑:“难道今年是冷冬?”
每年临近冬季,关于冷暖冬的讨论都会出现。尽管气象预报技术日益发达,但预测当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并非易事。
根据国家标准,全国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或暖冬标准时,这一年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暖冬。这种判定是在冬季结束后进行的,而不是预测。因此,气象部门发布的气候预测公报通常会用较常年偏冷或偏暖来描述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
冷冬的判定基于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出现6个冷冬,均在2012年之前。
即使某一年被判定为冷冬或暖冬,也不意味着整个冬季或每个区域都一致。在暖冬年份也可能出现极端强寒潮导致阶段性强降温,且地域差异明显。
监测显示,过去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并提前供暖。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
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专业判定标准有时与公众的实际体验不同,气温异常波动的极端事件更受关注。无论是偏冷还是偏暖,冷空气都是冬季常见的现象,一次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雨雪往往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何还会出现猛烈寒潮?专家解释,极地地区的冷空气通常受西风带控制,但在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作用下,北极地区升温明显,中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上空的西风减弱,导致西风带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冷空气更容易突破西风带南下。
因此,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极端寒潮天气。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