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植物愈伤组织,今年为何突然成为研究热点?

访客 2025-10-27 11:46:13 10040
植物愈伤组织今年突然成为研究热点,原因在于其在植物生物学、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愈伤组织在植物繁殖、基因工程、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被逐步发掘,引发广泛关注,其爆火的原因还包括科研进展、政策支持以及公众对可持续农业和生物技术的期待等因素。

在2025年的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名单中,“植物愈伤组织”成为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短短数月间,已有多款以雪莲花、昙花、牡丹、华白及等为代表的愈伤组织提取物完成国家药监局备案,背后涉及的企业既有水羊股份、花皙蔻、谷雨等知名国货,也有未名拾光、百岳特等上游创新企业。

长期以来,珍稀植物因生态限制与资源稀缺,难以实现稳定供应;传统植物提取方式也面临批次差异、农残风险与可持续性困境。如今,植物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现了植物活性物的无土、可控生产,让濒危植物重获新生。

“每个植物的基因就像是一本传记,它讲了这个植物从出生到经历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如果这个植物灭绝了,他的基因组从此就消失了,其中的珍稀活性成分也会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植物愈伤组织技术给了我们机会去重现自然界的奇迹。”未名拾光联合创始人兼CSO陈家悦博士曾公开表示。

这不仅是一场原料革新,更是一场关于科技、生态与美的共鸣。当“绿色智造”成为行业关键词,从科研到品牌,愈伤组织技术正成为中国美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备案潮起,植物愈伤组织成分“热”起来了

2025年以来,植物愈伤组织正迅速成为化妆品行业的新焦点。

《FBeauty未来迹》在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新原料备案信息公示平台搜索“愈伤组织”可见,共有6款相关原料完成备案,其中5款皆为2025年完成,涉及从高山雪莲到兰科花植、再到夜开昙花等多种植物类型。

植物愈伤组织,今年为何突然成为研究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备案中,品牌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2月,谷雨品牌通过其研发中心广州青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备案了“雪莲花愈伤组织粉”,成为行业首批将珍稀雪莲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落地的企业之一;9月,水羊股份也为旗下主力品牌御泥坊备案了“雪莲花愈伤组织提取物”,计划用于面霜、精华、面膜等产品线。

与此同时,更多品牌正通过紧密合作押注这一赛道。

花皙蔻母公司美出莱备案了“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这一成果是花皙蔻团队与未名拾光生物实验室合作而成。早在今年3月,双方还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详细阐述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抗光老化的机制及效果。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花皙蔻抗衰老产品线中。

新锐护肤品牌LAN兰的母公司杭州兰匠备案了濒危兰科植物新原料“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该原料生产商为苏州拾光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未名拾光的全资子公司。

活跃于幕后的上游创新企业,是这轮备案潮的另一重推动力。

隶属于大江生医集团的百岳特备案的“冰叶日中花愈伤组织提取物”,虽尚未明确公开品牌合作,但其备案本身即为市场储备了又一项前沿技术选项;未名拾光旗下子公司杭州拾光欣雅生物备案了“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主打“夜间修护”概念,其技术也支撑了牡丹与华白及的原料备案,显示出其平台化技术输出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成立之初,未名拾光便与北京大学共同开展了“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的搭建,共同探索和收集国内外的濒危植物,利用自有新一代植物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对珍稀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及再生扩繁,至今已成功诱导出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并可以进行再分化,得到植物克隆苗。

“多款植物愈伤组织完成备案,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重庆安赛搏产品开发部负责人、晓挑夫科技创始人赖仁福指出,“说明国内企业早已开始布局,整个产业界对这个方向的接受度在快速提高。”在他看来,这一趋势的出现,是技术成熟、政策鼓励与品牌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一方面,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的公告》等政策,以九条具体措施为原料创新注入强心剂,明确了鼓励技术创新的导向。另一方面,传统珍稀植物原料的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在市场竞争中暴露无遗。

赖仁福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厚朴酚’和‘和厚朴酚’通常从厚朴树皮提取,一般树龄较大的厚朴树树皮中这两个化合物含量才会比较高。这意味着,一款以该成分做功效宣称的产品,就必须寻找树龄够老的厚朴树。一旦产品成为爆款,第二年所需的原料量可能翻番,但你不可能瞬间变出那么多树龄足够的树来。”

这种“靠天吃饭”的供应链,无法支撑品牌的持续增长与市场爆发需求。而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在无菌工厂环境中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地域限制,可实现稳定、快速的供应,完美地回应了这一行业痛点。

水羊股份在接受《FBeauty未来迹》采访时也表示:“这是企业用技术手段解决原料短板,推动化妆品行业向高质量和规范化迈进的必然选择。”

这不仅仅是几张备案凭证的获取,更预示着一条兼顾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商业价值的原料开发新路径已初具雏形。

技术破壁,从植物伤口到“细胞工厂”

如果说“备案激增”标志着市场的兴奋点,那么植物愈伤组织成分真正受到关注的核心原因,在于它背后所依托的细胞培养技术。

植物愈伤组织(Callus)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便已申请相关专利,80年代日本企业率先将其用于制药成分生产。如今,这一成分和相关技术在化妆品领域重新焕发活力,既有科研深度,又有极大的产业落地潜力。

首先,植物愈伤组织在护肤功效机制、原料开发应用上具有多重优势。

赖仁福解释道:“愈伤组织其实是植物受伤后的一种自我修复机制。”

当植物的茎、叶或根受到损伤时,会在伤口处生成一团未分化细胞团,这些细胞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能分化为新的组织或器官,以修复伤口、抵御外界侵害。正因如此,这些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大量分泌防御性物质、抗氧化物和活性代谢产物——这些正是护肤品所追求的高效天然活性成分。

“愈伤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在控制环境下产生多样而高含量的次生代谢产物。”他指出,“对我们这些做原料开发的人来说,这意味着更稳定、更可控、更丰富的活性库。”

“我们把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智能工厂,”诺斯贝尔副总裁(研发)、可普睿生物董事长邱晓锋在接受《FBeauty未来迹》采访时表示,“它不仅能产出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愈伤组织,还能从中提取胞外囊泡作为载体,去承载和递送其他功效成分,让活性发挥得更精准、更高效。”

在工艺层面,植物愈伤组织的培养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固体培养法与液体培养法。

传统的固体培养法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植物组织“出愈”,逐步扩增形成愈伤细胞团。这种方式稳定但效率较低,适合早期实验研究。

近年来,以重庆安赛搏为代表的企业开创了液体摇瓶培养技术,在大体积液体培养基中实现愈伤细胞的均匀生长与规模放大,使愈伤组织能够像“细菌发酵”一样进行工业化生产,如今安赛搏已有海茴香愈伤组织培养物滤液、高山火绒草愈伤组织提提取物、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滤液等多款植物愈伤组织化妆品原料。

“这是一项真正让实验室成果走向工厂的关键突破。”赖仁福解释道,“液体培养意味着我们能在千升级反应罐中批量培养植物细胞,打破传统农业受气候、季节限制的瓶颈。”

诺斯贝尔则从产业端提出了另一种技术融合思路。

诺斯贝尔的GreenCall™植物愈伤细胞定向培养技术能够通过激活植物胁迫响应机制,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而PhytoExo™ PLUS+植物愈伤细胞外泌体递送技术,可以把其他更多活性物包裹在植物源囊泡中,实现更好的透皮吸收与稳定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赋予了研发人员“代谢调控”能力。

在传统植物提取体系中,企业通常依赖自然生长条件,难以控制活性物含量。而愈伤组织培养使科研人员能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温度、光照甚至胁迫条件,调节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比例,从而实现“定制化生产”。

赖仁福举例:“我们可以通过光照或温度刺激,让高山火绒草的细胞在培养中产生更多的总火绒草酸;也可以通过调整营养条件,使火绒草酸A与B的比例发生变化。以前我们只能从植物中‘拿’东西,现在我们可以‘设计’它。”

这一思维转变,使植物愈伤组织技术从原料供应工具,升级为生物智造平台。它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三大改变:

一是研究效率提升——愈伤组织样本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功效机理研究和AI建模提供了标准化基础;

二是生产稳定可控——避免气候、产区差异带来的成分波动,保障成分供应链连续性;

三是成本与周期优化——十几天即可完成细胞批量培养,相比多年生植物的采收周期,大幅缩短生产时间。

如今,从科研实验室到ODM工厂,从原料备案到品牌概念,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正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一个“成分”,而是一整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扩展的植物生物制造体系。

赖仁福总结道:“过去我们讲‘从自然中提取美’,现在可以说,是‘用科技重新定义自然之美’。它让我们有机会把现有的植物原料用更高科技、更安全、更能讲得清楚的方式重新做一遍。”

未来挑战与前景,科技赋能下的可持续之美

随着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它已从实验室的探索走向了产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从行业视角来看,愈伤组织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可控、可溯、可持续”。

过去依赖野生采集的珍稀植物面临资源紧张、批次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体外无菌培养,实现了植物细胞的定向诱导和持续繁殖,使活性物质产量与纯度均得到显著提升。

水羊股份表示:“传统野生采集不仅受限于资源保护和季节性,还存在农药残留与批次差异等问题,而愈伤组织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全年供应高活性、无污染原料。”

这意味着,植物成分不再依赖地域与季节,而可实现可持续、规模化生产,为化妆品提供了新的原料基础。

然而,想要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并非易事。

首先是技术复杂度与成本控制的挑战。愈伤组织培养需要对激素浓度、培养基成分、诱导条件等进行精确调控,生产过程对环境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产物质量。

其次,安全数据积累仍需时间。虽然愈伤组织技术规避了部分传统风险,但其成分谱与传统植物存在差异,需要完善的长期安全评估体系支撑。

水羊股份在采访中强调,他们通过“严格的第三方机构检测认证”来确保原料的安全性,这反映了行业对合规性的高度重视。

第三,配套产业生态尚不完善。专业人才储备、针对性的提取工艺开发、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都制约着技术的快速普及。

其中标准制定与行业协同显得尤为重要。赖仁福表示:“没有标准,就没有产业。建议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标准、加强科普,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面对种种挑战,行业各方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突破路径。

诺斯贝尔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研发方向——从常见的水稻入手进行愈伤组织研究。邱晓锋解释这一选择的深层考量时说:“水稻与人类共存上万年,安全性认知高,以此为模型有助于夯实技术的安全性与功效性基础。”

这种“从易到难”的策略,为技术平台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重庆安赛搏专注于攻克植物细胞低温保存技术这一行业难题,试图实现像微生物一样随时取用、复苏的便捷生产模式。

展望未来,植物愈伤组织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明确的方向。

首先是“老原料新做”的升级路径。通过对已有安全使用历史的传统植物进行技术再造,不仅风险更低,更能实现功效的显著提升。

其次是珍稀植物的“绿色替代”,为雪莲花等濒危植物提供可持续的开发方案,平衡商业价值与生态保护。

最重要的是技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与AI结合优化培养条件,与合成生物学结合实现定向合成,这些跨界融合将大大拓展技术的想象边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植物愈伤组织技术也代表着美妆行业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型。通过将原料生产从广阔的农田转移到集约的工厂,这项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土地占用、避免生态破坏。

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好契合了当代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科技向善”的期待。当消费者了解到,他们使用的雪莲花产品不再来自对脆弱高原生态的破坏,而是源于洁净工厂中的细胞培养,这种“负责任的美”将成为品牌最有力的价值主张。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标准逐步完善、消费者认知提升,这场发生在微观世界的“细胞革命”,或将对整个美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