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一口价卖房,馅饼还是陷阱?隐性圈地引发争议探讨

访客 2025-10-27 14:27:14 6215
关于“一口价”卖房,其性质引发争议,有人认为是便捷的交易馅饼,有人则担忧是隐藏的陷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模式可能涉及隐性圈地问题,在追求快速交易的同时,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潜在的土地使用权问题、合同条款不明确等,这一现象正在引发广泛讨论,各方观点不一,需进一步观察其后续发展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口价”卖房是馅饼还是陷阱 隐性圈地引发争议!最近,链家经纪人在推的“一口价”卖房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房产博主“京房虎哥”在视频中指出,这种模式看似为急于卖房的业主提供捷径,实际上却起到了“砸盘”的效果,拉低了整个小区的房价。还有观点认为,北京回龙观某大盘房价下跌的原因之一就是链家“一口价”模式的冲击,质疑其游走在《反垄断法》边缘。

网上流传的一些聊天记录显示,链家经纪人会用“签一口价,我们才给你全力推”、“现在市场不好,别再犹豫了”等话术引导业主。官方媒体如央广网也评论称,房产领域的“一口价”隐患不小,可能进一步动摇大家对楼市的信心。

链家经纪人在推广“一口价”时强调不排他,但实际上长达60天的专属推广期本质上是一种隐形圈地。业主虽然有选择权,但为了获得饱和式推广,不得不接受比市场价低的价格。一旦以低价展示,几乎所有意向买家都会被吸引到链家平台,其他中介公司则难以竞争。这种通过资源倾斜换取房源独家性的做法被部分行业观察者质疑为隐性圈地。

链家作为头部平台,利用“一口价”迅速聚集区域内性价比最高的低价房源,对中小中介造成巨大压力。长此以往,小中介会因无房可卖、无客可导而逐渐退出市场。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最终走向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有人认为此类做法可能触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公平竞争的边界。

“一口价”模式下,中介的核心驱动力从提供专业估价和撮合服务转向促成快速交易,这扭曲了中介的本职工作。理想中的中介应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努力达成公平合理的价格。但在“一口价”模式下,中介更倾向于扮演价格制定者和流量分配者的角色,核心KPI变成了如何快速促成交易,房屋价值和业主利益反而成了次要考量。

“一口价”最吸引人的承诺是“快”,这对急需用钱或对后市悲观的业主来说极具诱惑力。然而,这个“快”是以业主资产折价换来的。中介利用恐慌心理和新的低价锚点说服业主接受低价,引发降价攀比的连锁反应。每一次低价成交都成为逼迫下一个业主降价的新武器,导致集体资产缩水,而中介平台则通过不断制造低价成交案例巩固市场地位。

短期内个别买家可能会捡便宜,但从长期看,市场观望情绪会越来越浓厚,陷入价格下跌—需求观望—进一步下跌的死亡螺旋。最终,市场流动性枯竭,真正想卖房的业主也找不到买家。

当前政策导向是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价,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资产价值、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和金融系统稳定。链家“一口价”模式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加剧市场恐慌和非理性下跌,人为制造风险。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链家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不仅要考虑商业利益,还应考量对整个行业生态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面对“一口价”模式,房主需保持冷静,认清其背后的实质,多方比较,不要被恐慌情绪裹挟。行业监管者也应认真审视其中的隐性排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及时介入并出台相应指引,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稳中有序,而不是乱中取利。希望这场争议能促使市场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未来。“一口价”卖房是馅饼还是陷阱 隐性圈地引发争议!

阅读
分享